王其(左一)和隊友們交流,探討如何更好使用消防車。何超攝
“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在家中,王其偶爾哼哼小曲。
“別唱啦,你不當兵已經很多年啦!”妻子在廚房叫他。
飯菜上桌不到5分鐘,王其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巴。兒子猛地端起碗,加快速度吃飯。妻子埋怨道,“不要學你爸,把家里搞得跟部隊一樣。”
王其是西南鋁業公司消防隊原大隊長,22歲從部隊轉業至今,他已經堅守崗位35年。軍營生活在他身上的烙印不可磨滅,王其吃飯,除非有客人來,5分鐘就解決“戰斗”。
他所在的這支隊伍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鎮,幾乎均由退役軍人組成,紀律嚴明,“戰功”卓著,已經守護這片土地50年。
一捆花生,30句感謝
35年來,王其參加的救援不計其數,很多已經記憶模糊。但是,一捆花生卻讓他記憶猶新,“那股味道,真甜。”
那年夏天,王其去陶家鎮白石村滅火。沒幾分鐘,他已全身濕透,靴子里浸滿汗水。經過兩小時鏖戰,他們撲滅山火,保住了山麓的居民住宅。在一棟舊房子里,一個老人帶著孫子緊緊握住王其的手,連說了將近30句謝謝。
隊員們收拾好“戰場”正要離開,老人叫住他們,快步跑到自家地里,給隊員們抓來滿滿一捆新鮮花生。王其不便推辭,只好接下花生,又把錢偷偷放在了窗臺上。新鮮的花生清涼可口,大家很快一掃而光。
在王其的辦公室里,有一本發黃的出警記錄本。翻開一看,10多年來,超過八成的任務是社會滅火救援。
這與西彭鎮和西南鋁業的獨特性有關。西彭因西南鋁業而興,鎮上的很多人和產業,都與鋁息息相關。九龍坡區幅員較廣,且因中梁山的分隔,西彭所在的西部地區與作為城市核心的東部地區間交通不便。西南鋁業消防隊便在西彭發揮著重要作用,守護著400多家企業單位和5萬余戶家庭的生命財產安全。
“起火就打(6580)9119。”鎮上的很多企業和居民,都把這個消防隊報警電話寫在墻上,存在手機里。接到電話后,在西彭鎮,通常僅需5分鐘左右,消防隊就會到達現場。
除了轄區保障,消防隊也曾多次去外地支援滅火。王其至今還記得在南岸區大埡口的一次山火救援,“半夜,我們摸黑上山,花了幾個小時才將火勢控制住。大家實在太困,直接在山上就地睡著了。醒來后,感覺好臭啊,才發現旁邊是個糞坑。”
消防隊不僅滅火,有時還“送水”。2006年,重慶大旱,西彭鎮部分村落人畜飲水困難。獲悉消息,消防隊趕赴10多個嚴重缺水村莊和學校,為他們運去200多車“救命水”,緩解燃眉之急。
說起除救火以外的“不尋常”出警,26歲的消防隊員唐太雨笑了起來,“剛來的時候,王隊讓我去取一個馬蜂窩。當時我納悶,消防隊還干這個?后面才知道,這類事情可太多了,比如取鑰匙、下河救人……只要老百姓有需要,我們就去做。”
一首老歌,68人合唱
目前,西南鋁業公司消防隊共有68名隊員,其中67名是退役軍人,剩下一名是軍樂隊老師。王其說,當時在部隊里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只好從外面請了一個。
為豐富隊員生活,隊里鼓勵大家每人學一門樂器。王其學會了薩克斯,他喜歡演奏《當兵的人》。平日里,隊員們也喜歡合唱《當兵的人》。王其最喜歡這句歌詞,“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大年三十,公司值班人員正在吃年夜飯,王其和隊員們坐在一桌,一位公司領導前來慰問。大廳里,氣氛熱烈,歡聲笑語。
“嗚!嗚!”突然,一陣火警拉響。王其和隊員們立即扔下碗筷,沖出房間,留下狼藉杯盤。
對于消防隊來說,這并不新鮮。他們一年365天、24小時值班,時刻準備著。“白天45秒(出發),晚上60秒(出發),不管你在干啥,都要出勤。”王其說。
一天晚上,一名隊員正在洗澡,剛剛打上香皂,準備淋浴。突然,火警響起。他只得光著身子,帶著泡沫,沖進器械室,套上裝備,在大火中“洗完了澡”。
這樣高的效率,源自軍人本色。建隊以來,這支消防隊一直以退役軍人為主體。1984年,在王其加入隊伍時,26名隊員全是退役老兵。
鋼鐵紀律,得益于嚴格管理。消防隊宿舍干凈整潔,被子疊成“豆腐塊”,與部隊宿舍相差無幾。每天,隊員們要出早操,進行各類訓練。“這里就像部隊一樣,退役之后,我感覺很適應。”王其說。
除平時訓練外,消防隊還需面對突擊檢查。
因為管理制度嚴格,滅火設施先進,公司需要動用消防隊的時候其實并不多,一年僅10次左右。對此,王其的內心有些矛盾,“我們希望為公司多做貢獻,但又希望并不需要我們投入戰斗,把火苗扼殺在平時。”
一棟小樓,兩代傳承
每天早上6點,王其準時起床。35年來,他一直保持這個在部隊里養成的習慣。不僅自己這樣,他還總是“不小心”發出些聲音,把妻兒“吵醒”。因為這事,他屢次被妻子抱怨。
兒子有些貪睡,可是他不能抱怨。因為他也是一名消防隊員,必須早起。
消防隊駐地是一棟3層的老舊小樓,王其在這里度過了35個年頭,兒子也在這里長大。“小時候,我就覺得消防員很偉大,救人時總沖在前面。”受王其影響,他的兒子參軍后也轉業到消防隊工作。
“一家兩個消防隊員,他們上班的時候,我聽到火警聲就緊張。”妻子冷禎秀說。王其多次遇到險情,但回家了也不說,后來還是妻子聽同事說起才感到后怕。雖然她有時也會抱怨,但還是選擇在背后默默支持著父子倆。
這棟小樓,既見證了父子兩代人的傳承,也見證了消防隊兩代人的傳承。
對于后輩,王其悉心指導。“隊里很多人都是他帶出來的。”戰訓主管汪洋說。
再過3年,王其就要搬出這棟小樓了。他的最大愿望是盡快抱上孫子,“我和兒子都是吃飯太快,希望不要把這個毛病傳染給孫子。”王其憨笑著。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27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