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934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晚上7點多,樓上的鄰居又開吵了。我們從沒有打過照面,一直以為他們可能是一對結婚很多年,生活的雞毛蒜皮已經把彼此折磨到,只剩下“惡語相向”的生活狀態。
直到今年3月,聽到樓上不時傳來的嬰兒哭聲才知道,原來他們只是一對新婚夫妻。每天吵架就好像一日三餐一樣“重要”,時常還能傳來女子歇斯底里的怒罵與男子爭辯的聲音。孩子都出生了,至于嗎?
這樣的鄰居除了偶爾給我的生活造成一些意外“噪音”以外,沒有任何連接。作為媽媽的人也許都有一個通病,為孩子擔心。
有時候伴隨著夫妻的爭吵,與孩子的哭聲,特別想抱抱他。雖然不知道是男孩女孩,不知道他幾個月,但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家庭氛圍差,孩子成長問題多
問題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也許樓上的鄰居覺得孩子小,聽不懂爸媽爭吵,所以聲音高點也無所謂。臨床心理學發現,小時候在爭吵環境中長大,聽過太多指責、難聽話的孩子,更可能出現耳鳴的情況。
人在發生爭吵的時候,情緒會達到一個很壞的狀態,說話的聲音也會隨著情緒起伏不定,尤其是在說難聽話的時候,分貝自然升高。這些聲音傳到孩子的耳中,是一種刺耳的聲音,孩子的聽力就會出現問題。
聽力出現問題,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不集中。聽別人說話也會耐心差,不在狀態,其實這是孩子一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行為。
問題二: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爭吵時,會把壞情緒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無論你對他多么和藹可親,一旦生氣的時候必然是圓目怒睜,這個樣子孩子看在眼里是恐懼的,他的安全感會在父母一次次的爭吵中消失殆盡。
成長中缺乏安全感,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以及家庭、婚姻、親子問題。可以說,大人在孩子面前的爭吵,影響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是一種嚴重的惡性循環。
問題三:孩子的性格極端
當有了孩子,夫妻雙方之間的爭吵就不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三個人,你以為孩子沒有參與,事實上孩子全程目睹。在情緒緊張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可能會變得十分暴力,以暴制暴去解決問題;也可能是極其懦弱的。
問題四:孩子生活充滿負能量
我身邊一位朋友,從小目睹父母之間的爭吵,她的心思非常敏感,父母的互相埋怨使得家庭氛圍充滿負能量。而她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很大的影響,心理壓力大,幸福感極低,甚至悲觀,都從來不認為自己配擁有幸福。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親相愛,希望父母無條件地愛自己,這是孩子的希望,也是家庭氛圍最美好的一種。孩子無法選擇自己降生的環境,但父母有改變孩子生長環境的能力啊。
好的家庭氛圍是爸爸愛媽媽
臺灣教授彭懷真說過:“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他們的母親。”
常聽人說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似之處就在于: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自然能夠學會如何是愛。
朋友分享了一則視頻,視頻中媽媽在彈鋼琴,爸爸在吹薩克斯,而寶寶身邊擺著一架小鋼琴,他正在看小鋼琴上支起的視頻。一曲《藍色生死戀》,既優美又動聽,寶寶不時地聽著音樂“彈奏”幾聲。
這樣一種美好的家庭氛圍,隔著屏幕都會感到特別的舒服。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未來一定是充滿愛的孩子。
如果說社會是一所學校,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努力做一個好大人吧
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有愛又不溺愛的家庭氛圍?這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努力做個好大人。
1、盡量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中國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這種習慣一直沿用至今,導致很多家庭出現了“喪偶式教育”,爸爸們總覺得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情,孩子成長的好是媽媽的功勞,孩子有問題,則是媽媽教導無方。那么爸爸的位置呢?
北大心理學教授表明:媽媽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心理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幸福;而爸爸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教育是共同的責任,父母應該各司其職。
2、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
兩個人生活在一起,經歷著各種各樣生活中的瑣事,還需要處理兩家人的事情,難免會出現磕磕絆絆的情況。這個時候溝通的方式就非常重要,我們鄰居是一對70歲的老夫妻,他們幾乎一輩子沒有吵過架。一旦要爭吵,就互相去兩個房間冷靜,之后解決問題,當天的問題當天解決。
兩個人成為夫妻也好,成為父母也好,解決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適合的溝通處理方式。問題得到解決,生活才能穩定。
都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他什么顏色,就會成長為什么樣色。孩子是無法選擇他出生環境的,但是父母可以給他提供好的家庭氛圍。畢竟孩子是以生命換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應該得到愛與幸福的。
小辮子嗎有話說:
偶爾的小吵小鬧,是生活的調節劑,可以讓彼此更加了解對方,但經常的吵架一定是要傷和氣。既然決定要寶寶,或者已經迎接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擔任好做父母的責任。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相關鏈接一:成長的目的是“尋找自己”,育兒中有一種“通透”是接納孩子
相關鏈接二:歐美名流“去性別化育兒”,未來“性格走向”,選擇權交給孩子
相關鏈接三:“牛郎帶著娃會織女”,三個單親爸爸育兒事例,比媽媽帶娃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