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連夜建設,坐落于廣州番禺的“火眼”實驗室從15個氣膜艙成功擴建至20個,整體投入運作后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氣膜火眼、全國核酸檢測日通量最高的氣膜實驗室,核酸檢測日通量達到近21萬單管,若采取10混1混采技術,每日最高可檢測210萬人份核酸檢測樣本。
該實驗室由華大基因運作,據華大廣州“火眼”實驗室總指揮杜玉濤介紹,此次廣州“火眼”集結了三種不同形式的實驗室—氣膜版、翼艙版、方艙版,可滿足不同場景檢測需求。如有需要,該實驗室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提供檢測服務。
硬核科技均由自主創造
本輪廣東疫情中,多家生物醫療企業依托廣東在醫藥醫療產業鏈上的優勢,在做好自身內部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積極馳援抗疫一線。為進一步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氣膜實驗室成為一大創新布局。
自6月5日起,華大基因的“火眼”實驗室開始入駐廣州,奧一新聞記者現場看到,在亞運城體育館內,20個氣膜倉整齊排列,試劑配制倉、掃碼取樣倉、核酸提取倉、核酸擴增倉功能齊全,流水線化運作提升檢測效率。
火眼實驗室交付負責人唐美芳告訴記者,在氣膜實驗室中,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和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都是華大自主研發制造的。“分杯系統每40分鐘可處理192例樣本,自動化核酸提取儀每日最高可處理1萬例樣本。”據了解,核酸檢測平臺的自動化、智能化、國產化,不僅提升了檢測效率,也大幅降低了實驗人員感染的風險。在眾多智能化設備的加持下,廣州的核酸檢測能力大幅提升。
實驗員進行檢驗工作中
據悉,此次廣州“火眼”集結了三種不同形式的實驗室—氣膜版、翼艙版、方艙版。其中,翼艙“火眼”是目前日通量最高的移動檢測實驗室,由實驗室與大型貨車相結合,日檢測量可達6萬單管。而方艙實驗室是模塊化集成設計,每日可以完成3萬人份核酸樣本檢測,同時能夠整體車載使用,減少了樣本運送流轉的時間和患者的流動,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散播。
翼艙版“火眼”實驗室
“氣膜實驗室在功能和安全性上與傳統實驗室相同,但結構上更加靈活,更加因地制宜,適合核酸大篩查的推進。”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助理楊子峰評價道。
“我們希望火眼實驗室在未來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政府的戰略儲備,在宮頸癌篩查、出生缺陷篩查等方面提供集成解決方案,在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可馬上入場,投入運用。”杜玉濤表示。
杜玉濤稱,此次落地廣州的“火眼”實驗室,是中國海外抗疫的科技名片。迄今在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座“火眼”實驗室已啟動或在建設中。截至2020年末,“火眼”實驗室在武漢、深圳、北京、石家莊等內地多個主要城市落地,同時在阿聯酋、文萊、塞爾維亞、沙特、加蓬、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和運營“火眼”實驗室。
抗疫神器背后的“智造”:華大智造有望科創板上市
因抗疫期間表現搶眼而被外界廣泛認知的華大智造,主攻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基因測序儀。抗疫期間其基因測序儀率先完成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組裝,為后續病毒檢測試劑盒的快速研制提供了關鍵性指引。
去年4月,全球首個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揭幕。據悉,這個可充氣、低能耗、易運輸的生物實驗室,是為應對新冠病毒檢測制定的應急方案,日檢測量可達5000-10000人份。
5月中旬起,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出征海外,陸續在加蓬利伯維爾、沙特麥地那、多哥洛美、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和阿拉木圖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落地建設和應用,在助力更多地區和國家迅速撲滅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火眼”的設備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華大智造三大自動化抗疫設備——MGISTP-7000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MGISP-960高通量自動化液體處理系統、超高通量MGISP-NE384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
記者了解到,去年12月,上交所官網公布受理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據了解,華大智造的前身為智造有限。招股書顯示,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全資子公司CGUS的技術為基礎并不斷自主創新,掌握了基因測序、文庫制備、實驗室自動化等多個領域的核心技術。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華大智造實驗室自動化儀器及試劑耗材出口銷售大幅增長。華大智造表示,受此影響,公司業績促進作用十分顯著。目前,公司的自動化樣本處理系統及相關提取試劑已成為全球多國快速提升新館病毒核酸檢測通量的工具,出口法國、美國、德國、印度、瑞典、意大利等國家與地區。隨著華大智造上市申請的受理,意味著其有望躋身“國內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
奧一新聞記者林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