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到無時想有時。人往往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丟掉了后,回過頭來才知道惋惜;做過頭了,可能會受到報應(yīng);年紀大了,才知道許多事情是挽回不了了。悔恨、惋惜,世界上是沒有后悔藥的,只有經(jīng)歷后的懺悔、心靈凈化,后悔來得及只是一句自我安慰詞語。時間流逝,人生短暫。每個人從出世到逝去,肉體與思想既統(tǒng)一又對立,往往明白了事理,但體力又不支,歲月又不饒人。
世間的人們向往的伊甸園,向往的幸福生活,只有經(jīng)過歷練才能回味曾經(jīng)擁有的溫馨;體會到過去的幸福;感受溫潤的伊甸園去氣息!細細想來要告誡自己、忠告他人的,就是“珍惜時間、體諒他人、呵護自己”。
時間是構(gòu)成一個人生命的材料。”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屬于一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若一個人的生命到了人生的末路,那么他生活的時間也就結(jié)束了。可見人與時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大千世界的所有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而“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容易令人懊悔的也是時間”。
楊樹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百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飛來的時候;然而,一個人的生命窒息了,卻沒有再復(fù)活的機會。正如有這樣一句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也是如此,它一步一步、一程一程,決不輟步、永不返回。古往今來,有不少人惋惜,時間易逝,于是感嘆“時間之快,人生行樂需及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的確,時間的流速真令人難以估測,無法形容。
一個人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的時間內(nèi)生活得更有意義,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呢?這就是應(yīng)該珍惜屬于自己短暫的時間。古人有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詩句都是告誡人們:人生有限,必須惜時如金,切莫把寶貴的光陰虛擲,而要趁青春有為之時多學(xué)一點,多做幾番事業(yè)。
一個人珍惜時間,就是愛護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來,大凡取得成就的人,沒有一位是不珍惜時間的。魯迅先生有句格言,“哪里是天才,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他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萬字的精神財富,正是由于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的緣故。數(shù)學(xué)家陳景潤,夜以繼日,潛心于研究數(shù)學(xué)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幾麻袋,但終于證明了這道難題,摘下了數(shù)學(xué)皇冠上的明珠。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導(dǎo)師馬克思,臨死前還爭分奪秒地寫《資本論》。這些事例都生動他說明了: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作點貢獻,就必須愛惜時間。
莎士比亞的名言:“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要想取得成就,是不能不珍惜時間的。意大利的杰出的畫家達·芬奇說:“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明。”列夫·托爾斯泰的格言“你沒有有效地使用而放過的那點時間,是永遠不能返回的”。還有人間過達爾文:“你怎么一生能做出那么多的事呢?”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時間。”這樣一些名言、格言、活語又怎能不是深切地告訴人們:有作為、有成就的許許多多的人們,他們無不是因愛惜時間而得到成果的,他們用珍惜時間的妙法度過了他們青春的歲月。
對時間的不珍惜,庸庸碌碌。今天所要干的事放在明天去干,明日復(fù)明日,得過且過,到頭來總是埋怨歲月蹉跎,自己生不逢時。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推脫,從不感到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且不知虛度自己的年華再也不會有重來,世間也不會因為某個人的碌碌無為而被憐惜;更不會為稀里糊涂混日子的人以福祉。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紛擾的現(xiàn)實生活往往使人們迷茫、不知所措,從小到大,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或因生活所迫;或因環(huán)境的影響;或受各種因素變化的影響;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隨波逐流,跟著感覺走;踏著年輪過;隨著性子做,到了中老年后才有所悟。此時已感為時晚亦,多數(shù)人年少時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至理名言,但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很少的人能真正的理解,更少有人把他作為至理名言,運用到人生的成長過程中。一個人到老了,經(jīng)歷過后才知道時間的寶貴。生之有時,而命之有限。因此,前人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教訓(xùn)、規(guī)律濃縮在書中。要得生活精彩,要使生命延長。多讀書、勤學(xué)習(xí),才能知天下、解乾坤、律事理、會處世。明白韶華易逝,眼容易老,浮華終是云煙,擁抱一顆陽光的心態(tài),得失了無憂,來去了都隨緣。所以,要使一個人能在正確的軌道上行走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謂:“勸君珍惜少年時,讀書學(xué)藝明人生;父母長慈育不少,師道世風(fēng)不能邪”。
誠然,每個人都不可能有先知先覺。福祿財壽各不相同,但世間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xué)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xué)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回眸歷史,古今中外,對成功的狹義的理解認知大相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思想的進步,對人生成功廣義的理解逐漸為大多數(shù)人們接受。也就是保持一顆平淡的心態(tài),把平凡的日子變得豐富多彩;擯棄自私、貪婪、攀比、嫉妒;踏實做每一件事,不求所得,但求所在;樂觀豁達,把紛繁復(fù)雜的矛盾化繁為簡;把沉重的生活過得輕松活潑;讓快樂伴隨自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外乎謀事、做事、成事。謀事則為生,做事則為實,成事則為天。明白了這個道理,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還有什么可追求留戀。
認真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樂觀處事。不管你成功與否,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