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紅色手帕,揮動,翻腕,和著音樂舞動,音樂課上,同學們學起了東北秧歌,個個滿面笑容。
《保衛黃河》改編的扇子舞,《少年》《聽我說謝謝你》改編的手勢舞,這些平時在文藝演出時才能見到的音樂舞蹈被音樂老師搬進了課堂,給苦讀的孩子們帶來了歡聲笑語。
音樂老師高暢全情投入,自編教材,大膽創新,將音樂打造成孩子最喜歡的一堂課。
音樂老師教秧歌獲贊無數
伴著強烈的嗩吶聲,同學手持手帕跟隨老師有節奏地舞動著,結尾是一個食指頂手帕轉動的標準二人轉動作。
9日,這條老師教授初中生學習東北秧歌的視頻在網上受到熱捧。
網友稱,“這場面看著就挺開心的,給老師點贊”“作為東北人情懷不能丟”,一位銀川網友調侃道,“這個在東北孩子們胎里就自帶了,好教。”
昨日,記者找到了教授秧歌的音樂教師高暢,她告訴記者,這是鞍山岫巖一中初一年級一堂普通的音樂課,“這段視頻拍于11月5日,這段視頻就是對授課的一次記錄,并不是想火。”
記者在視頻平臺上看到高老師的賬號內發布了許多音樂課的視頻,除了教秧歌的課程外,還有一條《我在高崗眺望北京》,同學們跟著動感的音樂舞動雙手,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高老師正文稱,“音樂一響起什么煩惱都忘了”。這條獲得600多萬點擊,23萬多個贊。
高老師介紹,秧歌只是音樂課上的一個教學內容,“因為馬上就要新年了,同學們學習秧歌后,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壓力大時就扭上一段,可以緩解同學們的學習壓力。”
高老師稱,讓滿鄉的孩子了解東北文化,了解東北秧歌的藝術特點,掌握東北秧歌的基本動作,希望孩子們將來能夠扛起傳承東北的地域文化的大旗。
自編教材創新課改
傳承地域文化
高暢老師負責教授初一年級的音樂課,從今年秋天開學起,學校啟用了校本教材,對原有教材進行了嘗試性的改革,引入了學生們喜歡的歌曲和舞蹈。
內容包括愛國主義題材的歌曲,流行歌曲,還是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音樂形式。
每到音樂課時,同學們將扇子、手帕拿到教室后,還沒等上課鈴響,同學們就開始扭起來了,“那份興奮勁,真的透著孩子的純真!”
高暢畢業于鞍山師范學院,畢業后回到自己的母校岫巖一中任音樂教師,一干就是17年.
“這里許多老師都曾經教過我,現在反過來啦,我經常教老師們唱歌跳舞。”她說。
高暢除了授課外,還承擔著學校和局里的許多文藝節目的音樂舞蹈的策劃編導工作,百年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大型文藝演出,高暢都是最忙碌的那個人。
從工作中成長,在實踐汲取營養,她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校領導的支持和鼓勵。
高暢從小學習鋼琴,大學時舞蹈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秧歌我也是從網絡上學的,將動作分解后教給學生,學生們接受特別快。”
下周三,岫巖一中有一個慶祝建校的小節目,由高暢負責編排,全校1400名同學手持小紅旗同唱一首歌。
特別音樂課
促動學習成績提升
高暢老師認為,在音樂課上越投入的孩子在學習其他文化課時也更專注,學習成績也越優秀,“看到同學們那高興的表情,我覺得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高暢談起了自己的家庭時感觸頗深,女兒正在讀小學6年級,酷愛鋼琴、古箏等樂器,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去練習,但并沒有耽誤她的文化課學習,
岫巖一中校長邱凱稱,高暢老師教授的音樂課創新、活潑,非常有特色,很受學生們歡迎,同學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變,家長看到后也特別支持。
邱校長表示,學生們整天學習文化課,難免覺得枯燥,通過一節活力四射的音樂課,很容易讓大家放松下來,增加了在文化課上的專注度,學習成績有所提升。
雖然音樂課每周只有一次,無論男女同學都參與進來,同學們通過學習音樂和舞蹈,包括新的秧歌進課堂,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經過不斷地完善,相信會讓孩子們受益終身。
遼沈晚報記者金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