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30歲的郎朗,已經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了。他的粉絲遍布全球各地,人們在喜歡他、崇拜他、為他的音樂魅力而震撼的同時,也對他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鋼琴大師的道路充滿了好奇。這個來自中國的男孩,憑什么獲得如此大的成功,他的音樂天分是從哪兒來的呢?
郎朗出生于音樂愛好之家
郎朗的爺爺曾在師范學校擔任音樂教師,喜歡吹口風琴、拉小提琴;奶奶愛好音樂,喜歡唱歌,《三杯美酒敬親人》是她的拿手之作;大伯喜歡吹竹笛,父親喜歡拉二胡,大姑是合唱隊的,二姑喜歡打揚琴,叔叔喜歡吹黑管。他們家庭音樂氛圍相當濃厚,這樣的家庭在那個年代可稱得上是音樂世家了。
郎朗父親郎國任特別喜歡二胡,為了學好二胡,他自己琢磨指法,聽音高,自己拜師學藝,非常自律、非常刻苦。在一次次的成長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他認為學琴就必須嚴格,嚴謹,扎實。他喜歡聽音樂臺的古典音樂,從中獲取了很多知識,經常研究海菲、梅紐因、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大師的成長之路。他在不斷學習提升中,認知也發生了改變,他認為鋼琴是樂器之王,學習鋼琴可以走向世界之顛。這些經驗后來給郎朗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郎朗出生于這樣一個音樂世家里,遺傳了家族的優良基因,對音樂相當敏感,父親很快發現了這一特質,從郎朗一出生就加以培養,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摸鋼琴了。因為郎朗當時年齡較小,為了幫助郎朗,父親意識到必須與他一起學習,把老師教的知識吃透,才能更好的輔導郎朗消化吸收。郎朗也是非常喜歡鋼琴,他上進、自覺,練完琴后就與父親一起研究怎么才能完成老師的要求,一起解決問題。
六年的鋼琴知識給郎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進中央音樂學院進一步深造鋪平了道路。為了訓練、激勵郎朗,父親嚴格按照中央音樂學院的標準要求,不斷建立新的追趕目標,郎朗就在你追我趕的環境中快速成長起來。
艱難的求學之路
郎朗很快在沈陽出名了,源于他參加沈陽首屆兒童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許多老師給他冠名天才。父親為了郎朗更好的發展,辭去工作,來到北京陪伴發展。
剛到北京的時候,他們面臨諸多困難,無論是經濟還是生活環境都面臨挑戰。但是他們沒有懼怕,而是勇往直前,勇于接受挑戰。
郎朗更加賣力學琴,但不知為何,新老師對郎朗就是不滿意,給他們貼了“土豆的腦袋、武士道精神、打砸搶的風格”的標簽。那段日子他們經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時刻擔心老師不教了。所以他們父子更加努力,用心練琴,仔細分析老師每一個樂句,沒日沒夜的練琴。
無論如何努力,這一天還是到來了,新老師提出不教了,讓他們去報考二類音樂學院。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對郎朗父子是毀滅性打擊。他們從沈陽來到北京,為了培養郎朗,父親辭掉了工作,將全部心血都放在郎朗身上,這一切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嗎?
他從來沒有如此絕望過,可以說他的人生因此跌入了低谷。他懷著走向世界的夢想,對郎郎的天賦始終堅信,從未懷疑,這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他傷心地問郎朗是否放棄學琴回老家,此時的郎朗卻表現的義無反顧:他堅決反對,決不回去。經過這次打擊,郎朗變得更加懂事,更加刻苦練琴,雖然沒有老師的指導。
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他們遇到西瓜二叔,他在精神與情感上給郎朗帶來溫暖與支持,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漸漸地,他們從那段陰霾的日子里走了出來。
天無絕人之路。這時,郎朗在家鄉的音樂教師朱老師從國外回來,為他們引薦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趙屏國老師。趙老師是一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音樂教授,他性格溫和,與郎朗剛好互補。他善于形象化授課,深入淺出的語言讓郎朗很容易接受。
為了激發郎朗的潛力,趙老師教郎朗學會了放松,這樣的狀態令郎朗進步飛快,給郎朗留下的考題,郎朗總能很好的完成。后來,趙老師又給留下難度較高的考題:肖邦的《黑鍵》、《格林卡》的夜鶯和貝多芬奏鳴曲,旋律優美,但難度較高。好在郎朗勤奮好學,在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終于實現了愿望,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
在學院學習期間,郎朗對音樂知識的渴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他飛快地進步著。這種學習勁頭令趙老師刮目相看,對郎朗也是格外看重和喜愛,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時不時給“開小灶”。終不負眾望,后來郎朗參加了“星海杯”鋼琴大賽,以第一名的成績摘取了大賽的桂冠。
為了給郎朗收集一些有用的資料,郎朗父親在中央音樂學院到處旁聽國外大師的講座,陪著郎朗一起學習,一起分析聽課知識,共同研究分析。
他們在中央音樂學院拼命汲取養料,是為了有一天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走出國門
郎朗在參加中國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選拔賽中失利,發揮出色的他意外落馬。這次對郎朗又是一次打擊,導致他情緒十分低落。就在他們深深懊惱的時候,趙老師拿到德國埃特根第四屆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的通知。聽到這個消息,郎朗異常興奮,立馬決定參加。
第一次出國對于郎朗的家庭是很有挑戰性的,為了這次參賽,他們背負了5萬元的外債,在那個年代,5萬元可稱得上是一筆巨款了。去參賽的路上,他們跨越千山萬水,突破了重重障礙,終于來到大賽現場。
這次大賽,郎朗超常發揮,拿了兩項大獎,創造了三個第一,賺足了顏面,并還清了欠款。
獲得成功的郎朗快速描準下一個目標,挑戰全世界影響最大的青少年鋼琴比賽--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賽場設在日本仙臺。據說,老柴比賽比埃特林根難度要大的多。但是這并沒有給郎郎帶來特別的壓力,很愿意接受這次挑戰。
因為上次在德國埃特林根的兩項大獎,文化部給了郎朗一個公費名額。
第一輪比賽,郎朗彈的是貝多芬,當場83個人刷下去40多個。
第二輪比賽,郎朗彈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比賽結束后只剩下6個人,郎朗是其中之一。
第三輪比賽,郎朗彈了肖邦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正是這首曲子,郎朗被評委評為天才。評委們一致認為,郎朗這個年齡不可能理解那么復雜深沉的情感。
郎朗在這次大賽中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大獎。
兩次國際大獎,郎朗在國際上有了一定知名度,很快收到一些知名的音樂學院的留學邀請。最后選出兩所院校,一個是柯蒂斯,一個是克里夫蘭,這兩所知名院校都想留下郎朗,究竟選哪一所更有利于郎朗的成長?他們父子審時度勢,當斷則斷,最后選擇了柯蒂斯音樂學院。
在這所學院里,郎朗受到特殊優待,格拉夫曼教授為了留下郎朗,學院給了最高的獎學金及全部文化課學費,鋼琴,房子及二人的生活費、電話費等。遇見格拉夫曼,是郎朗最大的幸運,他對郎朗走向世界立下汗馬功勞,他不僅是郎朗的老師,還是他的經濟人,他幫助郎朗走向輝煌。
他說郎朗是一個不一般的天才!正象他說的那樣,郎朗留學兩年后,15歲那年,在拉維尼亞音樂節那個瘋狂的音樂之夜為艾森巴郝等大師彈奏,震驚了古典音樂界。。
選擇職業化之路
格拉夫曼堅持郎朗不應該再參加比賽了,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演奏本身,這樣會帶給郎朗一個很長而且成功的職業生涯。格拉夫曼說:“把心思放在音樂上,不去想音樂帶給你什么成就,演奏質量就會大大提高”。郎朗聽取了格拉夫曼的建議,在他的教導下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
15歲的郎朗簽約IMG公司開始各地演出。但是他們的目標是大鋼琴家,大鋼琴家就要得到大的演出機會,因此在大音樂會上演出成為郎朗下一個目標。
1997年,17歲的郎朗臨時替換生病的安德烈瓦茲,與指揮大師艾森巴赫一起在芝加哥世紀明星音樂會上上演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一舉成名。從此,這名來自中國的超級鋼琴家用他的音樂旋風席卷了全世界。
后來郎朗受邀演繹《歌德堡變奏曲》,讓大師們再度瘋狂,在《芝加哥論壇報》頭版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偉大、最激動人心的天才,被《芝加哥太陽報》稱為古典音樂史上的奇跡。
從此,郎朗的職業生涯徹底打開,音樂合同源源不斷,向全世界鋪開。
功成名就
郎朗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后,開始進軍歐州,因為那是古典音樂的老家。郎朗彈奏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此曲彈完,立馬震驚全場,第二天報紙稱郎朗是新的貝多芬。《鏡報》稱郎朗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鋼琴家。
2004年,郎朗參加柏林森林音樂會,他彈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取得重大勝利,演出獲得極大成功。這次演出電視臺向全世界轉播,從此,郎朗在歐洲的古典音樂界確立了地位。
2005年6月,郎朗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與祖賓.梅塔合作,在10萬人的美泉宮演出,也是全球轉播,超過6億觀眾收看了演出。在這里,郎朗見到了奧地利領袖海因茨.菲舍爾,他稱郎朗是現代版的莫扎特。
2007年,郎朗受英國皇家演奏邀請,參加女王母親追思會演出,郎朗首演《女王母親鋼琴協奏曲》,演出非常成功,查爾斯王子對郎朗說:“我是你的SUPPERFANS”
2011年,李斯特誕辰200周年紀念音樂會,全美電影院直播,亞歐美電影院轉播直播,由電影院直播音樂會現場,這在鋼琴音樂會上是首次。
2011年,郎朗第三次被邀請進白宮,當時胡錦濤訪美,由奧巴馬邀請。這次奧巴馬對郎朗說,他有兩個女兒都在學習鋼琴,都是你的粉絲。
2012年,郎朗在英國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音樂會上,獨奏了《匈牙利狂想曲》和《藍色狂想曲》。女王十分震驚,郎朗的鋼琴怎么彈得那么好?是怎么彈出來的?威廉王子稱贊,郎朗的每個手指價值一千萬,可以稱為金手指了。
回報祖國:
2008年郎朗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演出。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參加慶典演出。
2010年8月,在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一屆會議上,郎朗當選為全國青聯副主席。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剛滿30歲的郎朗就獲得如此大的成就。這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了30歲的郎朗,也親眼見證了他28年的琴齡,這28年努力與拼搏,背后付出多少心血與汗水?然而這些只是他通往成功路上的基本條件。他成功的背后不只是自己的努力,還有許多人士的托舉。
有一句話說,成功要具備三個條件:天時、地利與人和,三者缺一不可。郎朗身上無一不是驗證了這些條件。郎朗出生在音樂世家,具有先天性音樂才華;父親有一雙發現他先天特質的慧眼,思想有大格局,為他樹立了走向世界的遠大理想,他眼光獨到,懂得布局,為郎朗走向世界鋪平道路,他不僅是一位好父親,同時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練,他一生傾盡所有,培養了郎朗獨特的、優秀的、無與倫比的扎實的功底。如此成功的郎朗的確與父親悉心培養息息相關,郎朗成功的軍功章上有他的一半,也有父親的一半。當然郎朗成功的路上更離不開良師益友的托舉、支持與幫助,比如趙屏國老師的悉心教導,留學期間的格拉夫曼導師,為他走向世界立下的汗馬功勞,還有各界人士對郎郎的支持與喜愛。
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不只是堅持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