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29日,在徐州會戰接近尾聲之際,日本大本營命令“華中派遣軍”與海軍“中國方面艦隊”協同攻取安慶、馬當、湖口及九江,作為進攻武漢的基地。6月1日,日軍波田支隊與海軍第11戰隊、吳港第4、第5特別陸戰隊及第2航空隊協同,從蕪湖溯江進攻安慶、馬當、湖口、九江;第6師團與第3飛行團協同,從合肥進攻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宿松、黃梅,策應溯江部隊作戰。
6月13日,波田支隊占領安慶,第6師團占領桐城。17日,日軍第6師團擊退中國軍隊第134師的阻擊后,占領了潛山,18日又占領了石牌。
1938年6月18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實施漢口作戰的命令。當日,日軍“華中派遣軍”及海軍軍令部同時向波田支隊及“中國方面艦隊”下達了溯江西進,攻占馬當、湖口、九江的命令。而此時日軍第6師團,由于大批人員感染瘧疾,減員2000余人,先遣第11旅團又不斷遭到中國第21集團軍第31軍第135師的反擊,傷亡甚眾,已無力進攻,被迫在潛山地區休整。
6月22日,日軍波田支隊與海軍第11戰隊從安慶溯江西進,進攻馬當。由于遭到中國空軍的連續轟炸和兩岸炮兵的不斷射擊,加以江中布滿水雷,導致進展極慢。經過兩日激戰,日軍仍無法打開江上通道,被迫放棄江上進擊計劃,改以一部兵力登陸,沿長江南岸向馬當迂回進攻。
6月24日,日軍與中國守軍第53師反復爭奪后,占領了黃山、香山及香口。在此緊要時刻,中國第18軍軍長李韞珩不僅未能從馬當抽兵去增援第一線,反而派遠在彭澤的第167師薛蔚英前來增援,而薛蔚英又故意拖延,以到部隊未到而墜地全失。要塞守軍在日本海軍和空軍的猛烈炮火下傷亡殆盡,被迫放棄要塞,馬當陷落。
6月27日,陳誠嚴令中國軍隊第16軍等收復馬當要塞及香山陣地。雙方激戰一晝夜,于28日拂曉收復香山。此時,日“華中派遣軍”將剛由日本調來的第104師團1個旅團加強波田支隊,日“中國方面艦隊”于29日擊退反擊的中國軍隊后攻占彭澤。又經過四晝夜的激戰,日軍施放了大量毒氣,于7月4日20時攻占了湖口要塞。
1938年7月23日夜,日軍波田支隊及第106師團由湖口乘船,在海軍第11戰隊掩護下,潛入鄱陽湖,企圖從姑塘登陸。日軍與中國守軍激戰到24日,在突破中國軍隊第8軍陣地,擊退反擊的第70、第4軍后,全部登岸,并于當晚從東、南兩個方向向九江進攻。日軍第11戰隊則沿長江由正面進攻九江。25日7時左右,日艦20艘、飛機五六十架猛攻九江守軍陣地及市區,掩護其陸戰隊作戰。雙方激戰至14時,日軍擊退了中國軍隊預9師及第119師后,在九江西北的小池口登陸。與此同時,波田支隊及第106師團也進至九江東南郊區一帶。
陳誠在分析了當時的戰況后,認為應該保住贛北、鄂東主要陣地,不宜再向九江投入兵力,遂命令張發奎放棄九江。7月26日,日軍占領九江。
日軍第6師團在波田支隊及第106師團沿長江進攻九江的次日(1938年7月24日),由潛山向太湖方向進攻,遭到中國軍隊第31軍的頑強阻擊,在經過了三天的連續戰斗后,日軍于7月26日中午占領了太湖。然后又跟蹤中國軍隊第31軍向西進擊,帶到了第31軍的強有力反擊。在太湖以西、大別山以東地區,雙方不斷的增加兵力,逐個山頭、逐個村落反復的爭奪。在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后,中國軍隊第31軍在殺傷了大量日軍后,撤向英山地區。日軍乘勢向宿松、黃梅進攻。防守宿松城的僅有中國軍隊第119師的1個團,遂于8月2日放棄。黃梅守軍第119師主力也在8月4日選擇了放棄,撤向黃梅以廣濟地區。
1938年7月31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確定了《以秋季作戰為中心的戰爭指導大綱》,其戰略目標是:摧毀蔣政權的最后統一中樞——武漢三鎮和完成徐州作戰以來的繼續事業——黃河和長江中間的壓制圈。
日軍占領九江后,為排斥掩護其主力集中,先后令第106師團南攻德安,第9師團西攻瑞昌。日第106師團在南昌鋪、鳳凰嘴地區遭到中國軍隊第3、第155師的頑強抗擊,從8月5日至8月9日,反復爭奪,日軍第106師團約16000余人,傷亡達8000余人,無力繼續進攻,轉為防守。岡村寧次又下令日軍第101師團繼續進攻,于8月21日占領星子。第9師團在波田支隊的協同下,并施放毒氣,于8月24日攻占瑞昌。中國守軍第21師退守大路口、雞爪山三線陣地。
1938年8月下旬,日軍預定用于進攻武漢的部隊大部已進入前進基地,8月22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進攻武漢的命令。與此同時,日“中國方面艦隊”也向其所屬下達了進攻武漢的命令。
1938年8月27日,日軍對武漢發起總攻。8月30日,日軍第6師團身當面守軍、中國第五戰區第4兵團各部發起進攻。在中國冠軍各部連續的正面阻擊和側方反擊下,日軍經過八晝夜的苦戰,才在9月7日占領了距黃梅僅有30多公里的廣濟。日軍第6師團由于死傷太重,無力繼續進攻,在廣濟以西界嶺南北高地進行防御,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態勢。
防守廣濟地區的中國軍隊裝備、訓練都遠不如日軍,而且因傷病減員過多,實際兵力并有占優,雖奮勇力戰,僅能將日軍遏止于廣濟地區。日軍第6師團在廣濟休整七天,補充新兵3200人后,與海軍第11戰隊配合,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于9月15日開始向廣濟西南40公里處的田家鎮要塞發動進攻。
田家鎮位于長江北岸,與南岸的碼頭鎮、富池口隔江相對,是防守武漢的重要門戶屏障,現由中國第九戰區第2兵團第2軍防守。日軍第6師團第11旅團從陸上,日海軍第11戰隊從江上突破中國守軍警戒陣地后,向要塞發起進攻,均被中國守軍擊退。雙方激戰至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田家鎮要塞北岸所有守軍歸第五戰區指揮,由第4兵團司令李品仙負責。
李品仙命第26軍蕭之楚部側擊日軍,并切斷其與廣濟之間的聯系,將日軍第11旅團包圍于馬口湖與黃泥湖之間。日軍第36旅團在飛機、艦炮的助攻下,經過七日苦戰,方于27日凌晨與彈盡糧絕的日第11旅團會合。此時,富池口要塞已于24日被日軍波田支隊所攻陷。田家鎮要塞的工事也大多被日軍的炮火所摧毀,中國守軍傷亡慘重,形勢極為嚴峻。
9月28日,日軍集中兵力、火力猛攻要塞核心區,血戰至下計,要塞陣地相繼被日軍占領,象山炮臺也被日海軍陸戰隊突入。當晚,李品仙下令放棄要塞,中國守軍退至巴河休整。至此,日軍占領了田家鎮和象山、宅山炮臺。
日軍對武漢的總攻開始后,日第11軍在江南的第9、第27、第106、第101師團分別向陽新、武寧及德安等地推進。9月中旬,日第27師團從瑞昌向武寧進攻,沿途受到中國軍隊的阻擊,進展緩慢。岡村寧次下令第106師團向南潯路、瑞武路之間的萬家嶺進攻,以策應第27師團的作戰。蔣介石認為日軍乘虛而突進,威脅甚大,命令防守此處的薛岳第1兵團消滅日第106師團。薛岳集中4個軍的兵力,于9月30日將日第106師團包圍于萬家嶺。日軍苦戰10日,被殲3000余人,后被到達箬溪的日軍第27師團以及增援而來的第17師團一部解圍。此戰,是贛北地區殲敵最多的一役,被譽為“萬家嶺大捷”。
至1938年10月27日,日軍第101師團占領德安。但回第106師團及其他各部均損失慘重,必須休整,原定攻占南昌的任務被迫取消。贛北地區的作戰暫時停頓。
江北方面,日軍第2軍于8月22日接到“華中派遣軍”的作戰命令,令其以主力沿大別山北麓攻占信陽,再南下進攻武漢;以一部橫越大別山策應日軍主力及第11軍作戰。日軍第2軍司令官決定以第10、第3師團擊潰當面六安、黎集一帶中國軍隊,沿六信公路經固始、潢川、羅山攻占信陽,切斷平漢鐵路,然后沿平漢路及以西的應山、安陸、云夢、漢川向漢口西南長江北岸迂回,配合第13、第16師團攻占武漢;第13、第16師團從霍山經立煌攻占商城,然后轉南經沙窩、小界嶺兩側地區橫越大別山,從麻城進擊至黃陂地區,協同第11軍第6師團攻占武漢。
8月28日,日軍第10師團攻占六安,9月6日攻占固始。日軍第13師團于8月29日攻占霍山,9月4日被宋希濂第71軍阻止于富金山。激戰八日后,中國守軍不僅重創日軍第12師團,還以伏擊戰殲滅了前來支援的日軍第10師團瀨谷第33旅團1個聯隊大部。中國守軍也因為傷亡過重,被迫于9月11日主動撤離,日軍占領富金山。此時日軍第16師團也已經投入了戰斗,第10、第13師團協同向潢川進攻,16日占領商城,然后日軍第16師團與第13師團轉軍南下,橫越大別山向麻城進擊。
日軍第10師團9月18日攻占潢川,20日攻占羅山,因傷亡過多無力再攻。日第2軍又令第3師團加入戰斗,擔任主攻。10月6日,日軍第10師團攻占信陽以南的柳林車站,第3師團攻占信陽以東的順河集。10月8日攻占信陽以北的長臺關。10月12日,日軍從三面猛攻信陽。胡宗南第17軍團撤走,信陽被日軍占領。
向麻城前進的日軍第16、第13師團在沙窩、打船店附近,與孫連仲第2集團軍的第30、第42軍及第71軍進行了激烈的攻防占。中國守軍利用大別山的險峻地形,構筑了重疊多層、大縱深的防御工事,又不斷組織反擊,同時還經常出擊敵后,攻擊據點,破壞交通,實施伏擊。日軍的2個師團多次組織步兵、炮兵、坦克兵及航空兵聯合進攻,均未能突破中國守軍的防線,反而遭受到了巨大的傷亡。直至中國軍隊放棄武漢,主動撤退后,日軍才得以于10月26日進至麻城。
武漢會戰進行至1938年10月24日,日軍第11軍第6師團進至黃陂,第16師團進至陽羅,波田支隊進至葛店,第9師團進至賀勝橋東,第27師團進到咸寧東北。至此,日軍已逼近武漢并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鑒于不利的形勢,在10月16日便已經決定放棄武漢,并電告李宗仁及陳誠,對第五戰區及第九戰區的部隊作了新的部署。為使各部隊有計劃的撤退,命羅卓英負責指揮武漢的外圍作戰,掩護各部隊撤退。
10月24日,日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后,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并于當晚離開武昌以往衡陽。
1938年10月26日,日軍進占漢口、武昌,此時武漢的中國守軍已經全部撤至湘北及鄂西地區。
日軍占領武漢后,于10月27日攻占岳州,11月11日攻占岳陽。至此,武漢會戰結束。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及蘇聯志愿航空隊進行了7次較大規模的對日作戰,最多的時候,雙方曾出動近百架飛機。據日軍統計,1938年5月至10月,僅日海軍航空兵即損失飛機136架,戰死官兵116人。中國空軍還炸沉日艦船23艘,炸傷67艘,有力的支援了中國陸、海軍的作戰。
中蘇空軍還曾遠程出擊日本。1938年2月23日,蘇聯志愿航空隊的28架轟炸機,向日據臺北松山機場投彈280枚,炸毀日機12架。5月19日,中國空軍第14隊隊長徐煥升和第19隊副隊長佟彥博率隊飛至日本上空,投撒《蔣委員長告日本國民書》等幾十萬張傳單。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受到外國飛機的襲擊。
中國海軍先后擊沉、擊傷日軍艦船及運輸船等共50余艘,擊落日機10余架;而中國海軍的“中山”艦、“江貞”艦及5艘“寧”字炮艇、若干艘快艇被炸沉,“永績”艦等多艘艦艇受重傷,將士傷亡1000多人。
據日方記錄,在進攻武漢過程中,日軍曾使用毒氣375次,發射毒氣彈4萬發以上,使10萬中國軍民在毒氣的侵襲下傷亡。
武漢會戰歷時四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占領了武漢三鎮,取得了勝利。就戰略而言,日本并沒有殲滅中國的主力部隊,企圖讓中國屈服以結束戰爭的目的并未達到,而是將自己拖入到是最不愿意接受的持久戰之中。
武漢會戰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
(待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