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在這里筑長城,戚繼光在這里首創“空心敵臺”,抗日軍民在這里浴血戰日寇
白羊峪村邊戚繼光像。本報記者王文華攝
冷口,1933年長城抗戰主戰場之一,而今是河北省遷安市建昌營鎮所屬村莊,有南、北冷口兩村。
明長城冷口關城在北冷口村,南門拱門洞尚存。村邊有個村史館,也稱冷口關長城抗戰紀念館。
57歲的佟順利為建這館花了不少心血。他1996年到2006年在村里當副支書,發現村里老人常念叨的冷口抗戰,年輕人很少知道,于是收集舊物籌建館舍,2016年開館,村里還投入近千萬元建成館前的小廣場。
紀念館只是幾間簡易房,墻上掛著展示板,桌上擺放舊家什,還有子彈殼等。發銹的子彈殼如黃瓜條般擺在瓷盤里。簡陋,但也算致敬冷口豐厚歷史和悠長過往。
冷口關城有600多年歷史,比關城更悠久的是它扼守的道路——無終道。
無終道、平岡道、盧龍道和傍海道是古代華北通往東北4條通道,標志性關口分別為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榆關(明移至山海關)。4條道路在燕山內外蜿蜒,千百年里此起彼伏、屢經興廢,見證了不盡的征伐與流離。其中,無終道開拓最早,可遠溯到商周時期。
冷口,3000年來,路過的人,經過的事,不知多少。
江畔何人初見月
冷口關也稱清水明月關,說是因關邊水清月明而有此稱。北冷口村東是沙河,屬灤河水系青龍河支流,至今水流清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沙河為小沮水,說其發源于冷溪,人們稱之冷池。冷口或由此得名。
傳說冷口名字來自康熙,他路過時遇風雪,寒冷難耐,驚嘆:“好難過的冷口關啊!”其實冷口之名明代已正式使用,成書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的《盧龍塞略》載:“冷口關提調,城磚,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尺……”
皇太極曾過冷口,那是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之前他率軍突入喜峰口,以反間計使明軍統帥袁崇煥入獄,射殺明將滿桂、俘獲總兵黑云龍、麻登云,劫掠京畿,經冷口走無終道回沈陽。崇禎九年(1636年),又命其弟阿濟格率軍入攻獨石口,再次劫掠北京周圍,掠獲大量人口、牲畜、財物出關,《國榷》載,清兵“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艷飾乘騎,奏樂凱歸。斫塞上木白而書曰:‘各官免送’。凡四日乃盡”。
明代傍海道已成東北通往華北的主要道路,明軍重點防守山海關及其關外,皇太極始終未攻下山海關,5次選擇明長城薄弱處攻入,蹂躪畿輔后出關。其中兩次從冷口出關。無終道是除傍海道外去沈陽最近的通道,冷口向南無險可守,攜帶大量“戰利品”的后金兵自然愿走冷口。順治入關,天下一統,清帝往返東北就多經山海關走傍海道了。
從地形看傍海道沿海邊的遼西走廊而行,最大限度繞開燕山的綿綿群峰,是東北與華北間的最便捷通道。但自古以來傍海道沿海泥濘難行,直到10世紀遼國組織大量移民開山鋪路才徹底開通。無終道開通要早得多,從北京經冀東平原,由冷口進入燕山,沿沙河北上后進入青龍河谷,再轉大凌河谷沿河到遼寧朝陽,一路多河谷低丘,這條道是無終道。
無終道何時開通?沒有記載,考古發現推斷不晚于商周時期。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在大凌河谷和青龍河谷出土了大批殷商到西周時期青銅器,其中不少是接受中原地區文化傳統影響的器物,有些應是中原地區輸入,如大凌河小波汰溝出土窖藏圉簋,銘文與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青銅器上的一致,當為同組器物。
由此判斷,經冀東平原和青龍河、大凌河谷的無終道,在商周時期已成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通道。
小波汰溝出土西周圉簋高29.8厘米,口徑24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圉簋本祭祀天地先人所用,卻成了后人探知過往的憑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但人走過了不留下點什么,這人和路對后來者就成了謎。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早走出無終道,領略冷口清水明月的是什么人,尚難知曉。
從現有典籍和考古發現看,山戎人曾在無終道上奔波。
山戎是春秋時期活躍在燕山南北的游牧民族,《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均有記載。不少學者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就是山戎文化,這一文化1960年在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首先發現,為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青銅文化。無終道北端的大凌河流域有集中發現,被認為是山戎主要活動地。
無終道南緣有3個氏族小國,冷口所在的遷安為令支,遷安以東的盧龍為孤竹,天津薊州、寶坻和河北玉田一帶為無終,與他們相鄰的諸侯國是燕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這事《國語》也有記載。說的是公元前663年,山戎帶領令支和孤竹攻打燕國,齊桓公率軍援燕,征討令支和孤竹,擊敗山戎。
《遼寧公路交通史》描述雙方行進路線:“齊從燕都薊(今北京)出發,經無終、令支至孤竹,山戎則從大凌河谷出發,越青龍河與大凌河支流的分水嶺,過大煤嶺,順灤河支流青龍河而下,進抵孤竹。”稱這條從遼西到冀東北通燕都薊的無終道是“遼寧最早通往中原的大道”。
雖稱大道,尚少路標,導航靠馬,齊桓公這次行軍留下個成語——老馬識途。
紅粉哭隨回鶻馬
《三國演義》中劉備平黃巾后被授安喜尉,安喜縣在今河北定州境內。冷口一帶也曾稱安喜縣,遼太祖遷定州安喜縣俘戶到此,設平州安喜縣。金代改安喜為遷安,沿用至今。
遷安是遷來的安喜,不過這“遷”對于被遷者來說很難說是“安”和“喜”。遼人將戰爭俘擄的人口遷徙入戶稱之俘戶,常采用其原籍州縣名稱。戰爭俘擄人口被迫遷徙古來常有,與遷都、流民等同為古代人口移動的主要形式。馬長壽先生《北狄與匈奴》中說,匈奴最強盛時總人口150多萬,其中所掠漢人及其他民族人口有60萬左右。
207年,曹操征烏桓,到無終遇雨道路不通,得田疇指引走盧龍道。盧龍道從喜峰口出發,沿灤河支流瀑河北上轉入大哈河谷,由山谷通大凌河谷。這條路戰國時開拓,西漢末荒棄。曹操重修盧龍道,開山填谷500余里,奇襲烏桓成功,返程經傍海道轉無終道,帶回烏桓降眾20萬人。
無終道上,千百年不斷的遷徙中,有太多無奈的躑躅流連。322年,鮮卑慕容部經冷口襲令支,掠走千余家居民。338年,后趙擊垮占據令支的段部鮮卑,北出冷口攻前燕,將遼西和令支居民兩萬戶遷往河南等地。341年,前燕南出冷口攻打后趙,將今北京、河北一帶居民3萬多戶劫往遼西……1636年,阿濟格經冷口出關,俘擄人畜十余萬。
綿延烽火,無限山河,曾有多少背井離鄉,生離死別,龐大而模糊的數字里,淹沒著海量個體的苦痛與哀傷。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边@是漢末蔡文姬作品。她是蔡邕之女,被南匈奴所擄,淪于左賢王,歷12年生兩子,后被蔡邕舊友曹操贖回,作《悲憤詩》記述被擄前后的辛酸凄苦。
“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边@是金亡時元好問描繪的蒙古人劫掠場景,隨回鶻馬而去的女子們一步一回頭,“哭”是她們留給故土、留給歷史的最后聲音。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蒙古瓦剌部入宣府(今張家口宣化)劫掠,返程在清水河遇明軍主力,當時河面冰薄尚不可行,瓦剌兵疲力弱,慌忙丟棄所搶財物,明軍將士請戰,總兵江桓怯戰不前,瓦剌得以全軍渡河而去。當時瓦剌軍中有被掠女子千余人,見大隊明軍以為獲救,結果無望,被迫北渡時“皆南向而哭,聲聞數里”。
尹耕在《兩鎮三關通志》中詳述此役,稱這是土木之變后明軍對瓦剌作戰的最有利時機,江桓“罪深矣”。江桓被問責,奪俸6個月。次年蒙古軍多次入侵,江桓仍不敢出戰,嘉靖命錦衣衛將他械京訊治。
尹耕是蔚州衛(今張家口蔚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因知兵為權臣嚴嵩賞識。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擬任河南按察司僉事,為倒嚴力量攻訐,械京問罪。其后下落說法不一,有說他受嚴嵩庇護未被重責,有說遣戍遼東,也有說遣戍冷口所屬的薊鎮。這一年尹耕38歲,之后再無他的記載。
尹耕著《鄉約》《塞語》講述邊防虜情要害,今收《中國長城志》中。他在《朔野山人記》中收錄宣府民謠,其中有《清水河謠》講述清水河之役,“哭聲漸入陰山境,將軍者誰江不省”。江不省指江桓,今張家口方言中罵人蠢說“不機密”,和“不省”或是一個意思。
嘉靖三十一年的薊鎮,戍守者中有位25歲的將領,3年后他受命赴浙江抗倭,屢戰屢勝。倭寇入侵擄掠人口,“男則導行,戰則令先驅。婦人晝則繅繭,夜則聚而淫之”。這位年輕將領轉戰東南,救出大量被掠人口。
花街之戰救出5000人,長沙之戰救出1200人,上峰之戰救出1000人,林墩之戰救出2100人……長沙之戰前,得知敵中囚禁著上千百姓,他說:“被擄子女皆吾類也,寧無俘馘功,惟祈救此生靈足矣。”林墩之戰一年后他又率軍經過,百姓捧茶果于馬前,唱道:“奠我再生兮,維戚元輔?!?/p>
對,他就是戚繼光。
猶照漁陽塞外秋
2021年春,冷口附近白羊峪村立起一尊戚繼光雕像。
白羊峪距冷口14公里,是冷口西邊的長城關口。明隆慶二年(1568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鎮守薊鎮16年,增筑長城,練兵強軍,屢敗犯敵,護佑北疆。
冷口關和白羊峪關都是明洪武年間徐達組織修建的,當時在燕山一線建設的重要關隘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和松亭關,冷口、白羊峪均不在其列。
傍海道徹底開通后,無終道地位和通行能力下降。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許亢宗出使金國,作《奉使金國行程錄》,其中說居庸可行大車,古北口、松亭關能過馬,“外有十八小路,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馬”。冷口的無終道應屬“兔徑鳥道”。明萬歷年間《四鎮三關志》中稱,冷口關“通單騎”,看來冷口通行情況已有所改善。這對明朝人來說不是好消息。
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今內蒙古寧城設大寧都司,管轄燕山長城以北廣闊地區。永樂元年(1403年)大寧都司內遷保定,歸附明廷的蒙古兀良哈三衛占據這一區域。
兀良哈三衛指朵顏、泰寧、福余三衛,是東部蒙古部落,雖稱歸附,并未降服,仍常協助蒙古韃靼部、瓦剌部或自己侵擾明朝。冷口是其進擾地之一,為加強防范,明不斷建設長城?!端逆側P志》載:冷口關,洪武年間建;邊墻三十八里,嘉靖年間建,隆慶年間增修;空心敵臺六十座,隆慶三年至萬歷元年建。主持建設空心敵臺的是戚繼光。
戚繼光從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起在閩浙練兵抗倭,戚家軍所向披靡,贏得沿海安寧。隆慶元年(1567年)奉召入京協理軍事。明代中期蒙古騎兵重新崛起,屢犯長城。隆慶繼位后,朝臣建議調抗倭成功的兩廣總督譚綸和總兵俞大猷、戚繼光北上。皇帝同意調譚綸,以俞大猷年老不調。戚繼光時任福建總兵官,當地官員上疏:“蓋一日有閩,即不可一日無此官。”皇帝正猶豫,蒙古人又來了。
同年,俺答汗攻入山西,從雁北到晉中且行且掠,死者數萬。兀良哈三衛及土默特部從界嶺口攻入薊鎮,冷口以東的皆被蹂躪,死者數萬。十月,召戚繼光北上,次年任其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練兵事務。
在大學士張居正和薊遼總督譚綸支持下,戚繼光實施“駐重兵以當其長驅,而又乘邊墻以防其出沒”的戰略應對蒙古騎兵。成立配有火器戰車的車步騎營,加強軍隊訓練,建起可野戰的部隊。同時增修長城,加強防御,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建空心敵臺。之前長城上只有孤立的實心磚石小臺,既無士兵掩體也無武器存放處,易受攻擊。
戚繼光主持建的空心敵臺高三到五丈,分三層,有駐兵屯糧,這在明代邊防工程中是首創。他擬定筑臺規則,實地走訪勘察,薊、昌兩鎮建成空心敵臺1448座,提高了長城防御能力。
隆慶二年(1568年)朵顏部首領董狐貍聚眾進犯青山口,剛到任的戚繼光率軍出擊獲勝。萬歷三年(1575年),董狐貍及其弟長禿進犯董家口,戚繼光出兵俘獲長禿,董狐貍率眾到喜峰口請罪,對天盟誓不再進犯?!睹魇贰て堇^光傳》稱其“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
但將軍命運并不都取決于戰場。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后受到攻擊,波及戚繼光。次年他調任廣東總兵官,雖屬平級調整但離開要地已含貶抑,兩年后被免職,回家鄉山東蓬萊,萬歷十五年冬去世。
白羊峪村1998年開始以長城遺跡為招牌發展旅游,村邊保留下來的空心敵臺是重要景致。村支書龔潔民說,這幾年村里旅游收入每年有上千萬元,為紀念曾在此建設、守護長城的戚繼光,村里投資建起他的雕像。長城研究專家董耀會在《長城:追問與共鳴》中說:“只要萬里長城在,戚繼光就活著?!?/p>
戚繼光赴任廣東總兵官時曾有詩云:“北去南來已白頭,逢人莫話舊時愁??沼噔讕X關前月,猶照漁陽塞外秋。”
拼將血肉筑長城
1933年1月,日軍進攻山海關,國民革命軍五十七軍何柱國部抵抗后突圍,山海關淪陷。2月,日軍進犯熱河。3月,熱河省主席兼五十五軍軍長湯玉麟臨陣而走,日軍進逼燕山,長城抗戰打響。
中國軍隊在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奮勇拼殺,贏得國民支持,唱響《大刀進行曲》等歌曲。
負責冷口防守的是國民革命軍三十二軍,軍長商震。到前線時正值隆冬,地凍如鐵,修筑工事困難,民眾紛紛來助,開灤礦務局送來萬把十字鎬,一天就磨鈍,就在工地支起紅爐,隨時錘打淬火。商震穿梭于戰地,提出“多流一滴汗,少流一滴血”。這年春節,部隊在錘鎬叮當聲中度過。
3月6日,日軍十四旅團進抵冷口,一三九師將敵擊退。22日,日軍再攻冷口,商震親臨前線指揮,苦戰數日退敵。4月上旬,日軍第六師團猛攻冷口,炮火瘋狂轟炸,我方工事多被摧毀,官兵浴血奮戰,營長張克巽等陣亡。
親歷者北冷口村民佟連成曾回憶說:“飛機輪番地炸,坦克沖到關外,大炮對著城墻猛轟,水關炸開一個大洞,士兵用裝沙的袋子堵上,塌一塊堵一塊……打到第二天,守軍死傷了一大半,到處都是死人,也顧不上管,一直打到第三天,聽說白羊峪失守了,冷口守軍所剩無幾,只好退走。”
這一天是4月11日。佟連成說,戰后冷口附近村民將陣亡中國軍人遺體放進村南大坑里,坑長30多米,寬和深都有6米多,幾乎被填平,遂稱“萬人坑”。2006年,坑前立起紀念碑,上寫“抗日英雄紀念碑”,距北冷口村史館不遠。
冷口失守后,喜峰口等地也被迫棄守,長城抗戰失利。1933年5月7日,日軍占據遷安城,國民黨遷安縣黨部委員各自逃離,縣黨部自行解散。國土淪陷、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人挺進敵后,喚醒民眾,堅持抗戰。到1936年遷安已建立中共支部30多個,發展黨員300多名。1937年,遷安建起華北抗日聯軍第一游擊支隊。1938年1月,支隊司令員、共產黨員王平陸在攻打偽警所的戰斗中負傷犧牲。
1938年7月7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冀東抗日暴動。31日,八路軍一部挺進遷安,會合地方武裝攻克被日軍占領5年的遷安縣城。之后,日軍反撲我軍撤出,我軍再克又撤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燕山長城一線與日軍血戰抗爭,1940年到1942年,先后三任豐灤遷聯合縣長盧啟明、魏春波、于沐之在戰斗中犧牲。
1945年日軍投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解放遷安全境。
古道新衢無終道
2021年7月,北冷口村史館前小廣場上立了塊碑,上書“平津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入關紀念地”。
為了隱蔽,1948年冬,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及其后4個縱隊未走山海關,從冷口入關。
莫文驊中將當時在先遣兵團,他回憶:“我們從冷口進關時已經黃昏了……這一帶是冀東老解放區。老區人民熱烈歡迎進關部隊。他們組織了秧歌隊,晚上點燃了花燈和火把,輝煌的燈火照耀得如白晝一般……大家心里熱乎乎的,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我們勝利的基礎就在這里?。 ?/p>
在遷安,莫文驊看到了連夜修路的人們:“他們聽說東北大軍進關都摩托化了,公路要修6米寬,能并排跑大卡車,好拉大炮?!?/p>
不只是遷安,這條從遼西延伸來的古道,當時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拓寬改善,《朝陽古近代交通史》記載,東野入關前“朝陽地區各級政府對轄境內公路,發動群眾和調集民工再次進行大規模整修”,橋梁載荷標準提高到15噸。
征塵飄散,古道適應人們新需求,仍不斷更新。
古道在遷安境內被稱為冷大線(南到樂亭大清河)。1956年,遷安組織民工400人,在冷大公路遷安段鋪設摻黏土的碎石、碎磚,實現晴雨均可通行,這是遷安第一條硬化的道路。
1974年,冷大公路遷安段在當地率先鋪裝瀝青路面。1978年,其部分路段又率先進行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
而今,冷口邊的道路是從內蒙古赤峰到河北曹妃甸的508國道,目前全線仍在建設中。
古道具體起自何時尚無從知曉,還會有多少變化也未可知。無終道因經無終而得名,古人從華北平原到冀東,前望燕山茫茫無際,起地名為無終,表達此地通往無窮無盡之意。(王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