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9:30/21:30
即將放映
黎明日落
鞠小夫鋼琴獨奏音樂會
演出:
鋼琴:鞠小夫
視頻錄制于2021年9月4日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00后青年鋼琴家鞠小夫用詩意的方式為大家帶來了德彪西《前奏曲集第二冊》L.123、舒曼《童年情景》Op.15f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無樂隊協奏曲)Op.14等作品。
通過整場鋼琴演奏,向觀眾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與感受,他盡心地雕琢每一個音符,酣暢淋漓地表達著自己的內心,音樂表現出完整的敘事性與高度的哲思性。
曲目:
阿布:3首素描Op.5
阿布,中國爵士鋼琴家、作曲家。1999年出生于北京,4歲開始學琴。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古典鋼琴系,師從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張志瑋。同年,阿布開始與中國著名爵士鋼琴家孔宏偉學習爵士樂及即興演奏。阿布現就讀于茱莉亞音樂學院古典鋼琴系,師從著名鋼琴家陳宏寬。至今,阿布已多次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美國赫比·漢考克爵士協會(HerbieHancockInstituteofJazz)邀請,以中國爵士音樂家代表參加聯合國國際爵士樂日(InternationalJazzDay)全明星音樂會,并與赫比·漢考克(HerbieHancock)、韋恩·肖特(WayneShorter)等著名國際爵士音樂家們同臺演出。
該作品是專為鞠小夫的三首詩歌而作。
向上滑動閱覽
《無名淚水》
于是,透過夢幻般的愛情故事,我看見自己;幽怨之人無所顧慮,渴望解脫孤寂,卻推開愛情懷抱,不斷猶豫,享受傷痛快感;事物不盡然,成為世界的陪葬品
1
宮殿內,與污濁肉身的
戰爭祈求養料;我們
患難與共,攀爬于潔白石階
樹蔭下生靈尋歡作樂
卻不知樹木傷痛
曾幾何時,你
失意且失落,如履薄冰
大地芬芳等候許久的
陰影生長于脊背
回溯枯竭歷史
端坐陽光下,花葉間生命流逝
2
音樂明朗,鮮艷又美麗
我饑不擇食
云朵如心境毫無定勢
幸福不再,鈴鐺逐漸響起
寬慰苦行人
萬物凋零,唯有傷痕佇立
3
煙囪風箱數不勝數
我任由城鎮緊鎖一切
樹梢放出光芒,波瀾驟起
像極了你的溫柔
天邊逐漸清澈,云朵四散
我的世界也更加純潔
《課題》
在月亮監視下,我們制造大量書籍,每一冊內容大致相同,唯有閱讀的情緒千變萬化;隨著序號增長,格局逐漸擴大,它們卻也能互相包容。
我們制造的時間很久,在同一地方經歷無數年月,長度接近永恒。
強盜無法奪取,學者也將一無所獲
只有你能擁抱我的孤獨
最后,在月亮閉眼時
我們將書刊命名為‘生活’
《florestan備忘錄》
“親愛的先生,今天我下定決心要好好生活,
而過去的熱忱和我說過的話,已經不小心弄丟了”
那天傍晚等待的時間很長
公寓房里看不見日落
單薄的行李卻執意颙望
那天傍晚等待的時間很長
甚至令人感到衰老
天空是新時代
的波提切利
灑下壯麗的黑色顏料
事情的發展總是出乎意料
比如,在冰冷的空氣中
愛上更加冰冷的人
在夜色似牢籠般的時間
天上傳來陣陣聲響
我探出身去,看見
屋頂跳下數不清
的故事與回憶
德彪西:前奏曲集第二冊L.123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國巴黎,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于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有著大不相同的風格特征,其創作涉及鋼琴、戲劇音樂與合唱作品等領域。
德彪西24首前奏曲共有兩集,第二集前奏曲寫于1913年,其中包括12首附有詩意般標題的作品,其創作背景可分為描景、繪物、人物、敘事四方面。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集》寫于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成熟時期,它不但在音樂語匯上比相同體裁的作品更有新意,而且在素材的使用上也是豐富多樣,為德彪西鋼琴作品中的精粹。德彪西將題材與內容用“印象”的表達方式加以詮釋,其前奏曲的特征在于印象寫意和奇異的表現風格。他如詩歌般的和聲體現在每一首作品中,他以不協和到協和的解決方式代替傳統的和聲處理方法,動情地描繪著音樂形象的特性。他把生活中的大自然寫照,文學中的浪漫詩歌,繪畫中的斑斕色彩與他的前奏曲結合在一起,令大自然的聲音與詩歌、繪畫融合為一體。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視覺和聽覺相互交流的過程,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可以通過心靈和大腦傳遞至耳朵,讓人們可以聽見翩翩起舞的夢幻仙女,聽到迷霧天氣的朦朧變化等一系列的美人美景。印象主義音樂在德彪西手中已是登峰造極,輕薄的迷霧使一切變得朦朧,以抽象為具象,無法為有法,12個神秘的故事匯聚成了一個神秘誘人的夢。
《霧》以雙重調性的手法寫作,描繪漫天大霧的朦朧景象。
《枯萎的落葉》像是一首悲秋的憂郁歌曲,表達對落葉的哀思之情。
《維諾門》的靈感來源于法雅寄給德彪西的一張風景明信片,樂曲以哈巴涅拉的節奏描寫宮門前的日常生活。
《善舞的仙女》織體飄忽不定,刻畫仙女飛舞的動人畫面。
《歐石南》和聲語言簡練,屬于一首歌謠體的作品。
《怪癖的拉文將軍》1910年首演于的巴黎瑪俐根劇院,1912年在這個劇院再次上演。
《月色滿庭臺》標題源自印度的一篇文章,是第二集中最富有光感的作品。
《水妖》主題源自北歐民謠,講述的是居住在江河中的水仙女誘害海運人員的故事。
《向匹克威克致敬》的每小節都有標志,以各種變奏手法塑造匹克威克幽默和變化莫測的音樂形象。
《埃及古壺》以簡單的三和弦開始,中間段落的風格為即興式,最后以附加大九度的C大調和弦結束。
《交替三度》以交叉演奏法演奏,預示著十二首練習曲的誕生。
《焰火》以炫技的手法描寫人群觀看焰火表演與喝彩的激烈場景,為難度頗高的一首作品。
舒曼:童年情景Op.15
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國杰出的作曲家、音樂文學家及音樂評論家。他在鋼琴曲的創作展現出傲人的才華,被譽為鋼琴小品大師,是歐洲音樂史上最杰出的音樂家。舒曼最早的鋼琴作品是鋼琴套曲,鋼琴套曲在他的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標題性套曲對早期浪漫主義音樂影響頗深。
《童年情景》是舒曼鋼琴套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極富特色的標題音樂。全曲完成于1838年,由十三首帶有標題的鋼琴小品組成。十三首鋼琴小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舒曼回憶與克拉拉的童年生活,一篇篇鋼琴作品是舒曼的生活日記,他將自己的感情傾瀉于鋼琴創作之中,作品充滿著對克拉拉的思念與愛意,以及對兩人未來的期待和憧憬之情。這部作品將浪漫的情趣與古典的架構結合,以日記的形式用于作品創作,使作品呈現出自傳性與文學性兼備的藝術特色。《童年情景》音樂形象幽默風趣,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氛,它從各個側面描寫兒童生活,其中描繪孩童嬉戲場景的有《捉迷藏》、《木馬騎兵》;刻畫兒童心理活動的有《奇怪的傳說》、《孩子的請求》、《心滿意足》、《重要事件》、《過分認真》、《驚嚇》;描寫幼童日常生活的有《在壁爐旁》、《入眠的孩子》;描寫成年人童年回憶的有《異國和異國的人們》、《夢幻曲》、《詩人的話》。作品中的每一首小曲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描繪一個場景,將一個充滿渴望與憧憬的孩童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建構一個離奇幻想的兒童世界。
《異國和異國的人們》分為三個樂段和三個聲部,以功能性低音與三連音音型的和聲奠定樂曲憂傷浪漫的旋律基調。
《奇怪的傳說》運用了色彩豐富的裝飾音,以類似瑪祖卡的節奏為特色,形成天真活潑的旋律。
《捉迷藏》運用十六分音符跳音來貫穿主旋律,描繪孩童玩游戲時的歡樂心情。
《孩子的請求》以回音式的樂句進行,在弱、極弱間產生音樂對比,樂曲的末尾停留在屬七和弦上不予解決,令人回味無窮。
《心滿意足》以震音的奏法和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描繪孩童心靈的感受,表現熱鬧幸福的場面。
《重要事件》節奏鏗鏘有力,有軍樂合奏的音響效果,表達孩子們處理事情認真的感覺。
《夢幻曲》被改編成長笛、大提琴等樂器的曲目,是整個套曲中流傳最廣泛、最常演奏的一首。
《在壁爐旁》營造出溫暖動人的美好氛圍,表現舒曼兒時對安全感的渴望。
《木馬騎兵》以第三拍的突強音與持續低音、連續不斷的切分節奏為特色,體現幼童玩耍木馬時的欣喜之情。
《過分認真》自始至終都采用切分節奏,勾畫出孩童認真思考的神情。
《驚嚇》全曲音型不斷變化,平靜的旋律下伴有緊張的和弦,使音樂籠罩在恐懼的氛圍當中。
《入眠的孩子》以前八分后十六與前十六后八分的節奏組合貫穿全曲,描寫孩子們安靜入睡的場景。
《詩人的話》這是套曲中唯一一首成年人的曲子,以四個聲部來表達詩人對童年的思念,抒發心中的感懷之情。
舒曼:f小調第3鋼琴奏鳴曲(無樂隊協奏曲)Op.14
《f小調第3鋼琴奏鳴曲》是德國作曲家舒曼創作的三首奏鳴曲之一,為難度頗高的浪漫派大型作品。它于1836年6月寫成,起初作品包括一首變奏曲與兩首諧謔曲,因出版商哈斯林格(Haslinger)說服舒曼放棄諧謔曲,遂以三個樂章發表作品,以《無管弦樂隊協奏曲》之名在維也納首發。舒曼于1853年在舊版本的基礎上,將被刪除的第二首諧謔曲恢復為第二樂章,該作品重新命名為《f小調第3鋼琴奏鳴曲作品14號》,用來獻給第一個反對無管弦樂隊協奏曲標題的德裔波西米亞作曲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IgnazMoscheles)。在這場音樂會上,鋼琴家選擇演奏三個樂章的《無管弦樂隊協奏曲》。第一樂章是整首作品中音樂內容最為豐富多彩的樂章,樂曲的熱情主題和抒情副題形成強烈對比,展現舒曼的雙重性格與豐富的想象力。舒曼將第二樂章定義為QuasiVariazioni,意為近似于變奏曲,樂章的主題為克拉拉維克的小行板,該主題與克拉拉維克所作的羅伯特舒曼變奏曲中的主題近似。在最后的一個樂章中,克拉拉維克的主題并不明顯,該樂章以快速跑動的音符表現出狂熱的音樂形象,是整個作品中技術最艱深的一首。
*節目單撰寫:劉臚婷
更多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