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排練課程很多,很耗體力,思政課這樣的公共課反而成了他們吃東西睡覺的機會。”
“藝術院校的學生,愛動,太愛動了,能跳著絕不走著,用不完的精力。讓他們老老實實坐著聽兩節思政課,難啊!”
近年來,全國高校思政課建設方興未艾,在普通高校之外,還有一類特別的院校:藝術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學面臨著很多獨特的問題。
近日,第九屆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會在吉林長春舉行。來自全國100多所藝術院校的代表齊聚一堂,為藝術院校上好思政課出謀劃策。
“你要做好思想準備”
“給藝術院校學生上思政課,你要做好思想準備。”
剛入職北京舞蹈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張西惠就收到了這樣的提醒。
隨著第一節課的到來,她很快就領略到其中深意。
上課鈴聲響起,學生還沒來齊。陸陸續續來的人中,有的拿著吃的、喝的,有的一落座就掏出手機。講課講到一半,一名學生徑直走向講臺說:“老師,我要去釋放一下。”
后來,張西惠才知道,學生們一直在排練,很多人連吃飯都沒顧上,而“釋放”,是指要去上廁所。
“怪不得我拒絕學生之后,她一直氣呼呼地瞪著我。”張西惠哭笑不得。
張西惠的遭遇,也是很多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面臨的普遍情況。
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藝術院校學生的很多課程,消耗體力精力。而他們也有很多參與演出的機會,排練起來,常常沒日沒夜。精力的透支往往使他們在包括思政課在內的公共課上“放羊”。
此外,多名與會教師表示,大部分藝術院校的生源文化課成績相對較低,也是阻礙藝術院校提升思政課質量的不利因素。
“思政課有些理論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難度,一些學生容易‘知難而退’,一次兩次課堂上放空之后,再想把他們的心拉回來就難了。”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名思政課教師說。
藝術生的就業特點同樣不容忽視。采訪中,不止一名教師向記者表示,自己經常被學生問:“我們畢業后就是注冊個人工作室,或者在私人公司里做事,一輩子都難跟政治生活發生關系,那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政治呢?”
面對藝術生們的這些特點,思政課如何上好,如何才能入腦入心?
挖掘藝術里的思政資源
經過摸索,張西惠發現,凡是講到生動的故事、聯系學生自身講到舞蹈圈里的人和事時,學生們的注意力就會猛地集中。
南京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組書記陳穎也注意到,藝術院校的學生創造性都很強,一些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藝術人物和故事,特別受歡迎。
“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是不是要注重藝術學子的心性特點,以此為突破口來開展思政教育?”陳穎說。
在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沈寶蓮團隊開發的“一畫一課”已成思政課品牌項目。
沈寶蓮團隊搜集中國近現代以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社會變革和時代精神的各種形式的美術作品,注重講述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表現內容、藝術成就,鼓勵美術類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從賞析這些名人名畫中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
學生黃璐瑤說:“‘一畫一課’不僅讓我們從專業技巧的角度了解名畫,更讓我們從時代背景、反映的主題思想了解名畫,理解了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而流傳于世的原因,懂得了藝術家能夠取得成功的奧秘。”
四川美術學院思政部主任陳勇認為,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是善于形象思維和實踐學習,對于邏輯性太強、遠離自身實際的教學內容接受度低,對“老套”的思政課興趣很弱。四川美術學院抓住學生這一特征,嘗試讓藝術家們站上思政課講臺,直接承擔一部分思政理論課教學任務。
陳勇說:“把思政課的講臺交給藝術家,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更多可能性。”藝術家們上的思政課,不但不用擔心“抬頭率”問題,而且還成了學生喜愛的熱門課程。
“戲曲藝術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我們凝練、解析戲曲資源,把思政、美育、藝術、人生之道融入課堂,增強教學實效。”中國戲曲學院思政部主任梁建明說。
該校把戲曲融入課堂教學,形成“思政+戲曲”特色。由專兼職教師和戲曲專業教師組成“思政+戲曲”教學課題組,設計出《戲曲傳統教化功能的思政課借鑒》《從認識論視角看近代京劇名家成名與成角》等戲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挖掘整理了《人品高潔,以德立世——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舍小家顧大家,先做人后演戲——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等100個教學案例。
“借助戲曲德育資源,近年來,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明顯提升,學生聽得進,有興趣,增強了教學實效性。”中國戲曲學院思政部教師吉蓓說。
以主題創作帶動思政教育
2018年,一部以楊靖宇將軍為主角的吉劇《山魂》火遍吉林高校。絢麗的數字表現方式、優美的音樂、符合當代年輕觀眾欣賞口味的演出節奏……令人耳目一新的《山魂》所到之處,往往伴隨著“一票難求”“連演三場”“反復謝幕”這樣的關鍵詞。
吉劇是吉林的地方戲種。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和新媒體學院從楊靖宇將軍的故事中尋得靈感,結合地方戲特色,共同創作出這部作品。其中,很多學生都為《山魂》的創作和演出承擔了大量工作。他們或在舞臺上揮汗如雨地排練,或在電腦上不分晝夜地進行舞美設計,贏得與其合作的專業人士的好評。
“學生參與《山魂》這樣的主旋律作品的創作和演出,不僅是要鍛煉他們的專業技能,也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吉林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惲鵬偉表示。
“要演好《山魂》,就要深入那個時代,了解東北淪陷期間各類人物是如何做出選擇的。這個過程越是深入,越是深感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東北抗聯的偉大。”參演學生王冰說,“所以不管參演多少場,每次演出,我都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其中,向革命先烈致敬。”
《山魂》的實踐,恰恰是近年來藝術院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一條路子。藝術院校通過發動學生創作各種藝術作品,注重在創作過程中提煉思政元素,使學生既鍛煉專業技能,又獲得精神成長。
廣州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穆林說:“一部精品戲,也可以成為精品課,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寫劇本、上舞臺感受到自己是一名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
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說:“藝術院校學生創作欲望都很強,如果能把他們的創作欲望和思政教育有效結合,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川美術學院思政教師王鳳英對此深表贊同。“以藝術形式完成思政教育,是川美多年來的探索。我們在學習近代史的時候,會帶著學生參觀聶榮臻陳列館等地并進行寫生,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觸動,在隨后的藝術創作中,學生們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革命史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王鳳英說。
近年來,四川美術學院圍繞重要歷史節點、重大節慶活動研究確定創作主題,先后組織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等20余次專題創作活動。在每次主題創作完成后,學校還組建宣傳小分隊,深入城市、農村、工廠、部隊等開展巡回展覽,讓學生帶著立場、帶著感情介紹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在同群眾的交流互動中增強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意識。
“這些活動有力引導了廣大師生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敏銳性,從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方向、找題材、找創作靈感,對學生的成長幫助很大。”四川美術學院有關負責人說。
打破壁壘呼喚共享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與普通高校相比,藝術院校思政教學力量和教育資源都相對薄弱,個別藝術院校的思政課甚至還存在由其他教師兼職代授的問題。
面對教學力量薄弱的現狀,藝術院校又該如何突圍?
2017年秋季學期,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主負責、6所位于北京的藝術院校參加的市級思政課選修課第一講《時代號角: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之路》舉行,揭開了北京市部分藝術院校打破校際邊界,資源共享上好思政課的序幕。
這門名為“藝術名家領讀經典”的思政選修課,有學分、有課時、有組織、有班主任,面向北京地區6所藝術院校的2000多名學生開放。藝術名家在課堂上講授后,每所院校的學生還要在班主任的帶領下結合講授撰寫心得體會,并進行多種多樣的課程學習交流。
該門課開設至今,已有30多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名家為學生獻上精彩講座。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在題為《民族音樂與文化復興——音樂中的家國情懷》的授課中,從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的賈湖骨笛講到民樂演奏,梳理了民族音樂與中國情懷、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系。講課過程中,她還和學生以二胡獨奏或二胡鋼琴合奏的形式,通過《空山鳥語》《葡萄熟了》《洪湖人民的心愿》和《祭——1937》等二胡曲目展現了民族音樂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中國戲曲學院學生李冰清說:“通過‘藝術名家領讀經典’課程,我們不僅近距離感受到藝術名家的風采,更懂得他們之所以成為名家,不僅是因為他們專業技能過硬,更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和祖國、人民一起跳躍的心。”
在本屆研討會上,不少與會者也都提出,要更好地發揮全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會的作用,借助這一平臺,使各校的有益經驗得到充分交流,使好的教法能得到傳播、復制,更好地為藝術院校辦好思政教育服務。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能夠接地氣地和學生產生更有效的交集。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育已經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只要踏實做好工作,我們現在就更有資格、更有可能在思政課的理論體系、教學體系中實現一個飛躍。”巴圖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