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說過:
"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
人生就是一場有目標的旅行,沒有目標就會變成漫無目的的流浪。更嚴重的是,沒有了目標就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正常人也會被逼瘋。
《海上鋼琴師》是由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的電影,它是根據亞歷山德拉?巴利科于1994年創作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而成,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自小在游輪上長大的鋼琴大師一九OO的傳奇人生經歷。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有一艘名為維吉尼亞號的超大型游輪往來于美國與歐洲之間。很多在歐洲混不下去的人,或者一些富有的商人、貴族,都會坐上這艘船前往美國,尋求自己的機遇,或者做生意,或者游玩。游輪穿梭于大西洋,往來于風暴與無盡的海面上,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它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演繹了無數的人生,發生了無數的故事。而鋼琴大師一九OO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一九OO是一位棄嬰,沒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誰。鍋爐工丹尼發現他時,他被孤零零地放在貴賓艙的一架鋼琴上。有人猜測說他的父母是窮人,想要讓他被那些有錢的貴族收養,從而改變他的人生。也有人猜測,他可能是貴族的私生子。不管怎么樣,一九OO自此成為了維吉尼亞號這艘游輪的兒子,最早發現他的鍋爐工丹尼成了他的父親兼母親,船中上至船長,下至廚師、服務員、鍋爐工等,都成了他的親人。
他雖然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但是他從沒有缺乏過親情。
一九OO從小就表現出超卓的智慧,他懂得幫助丹尼念記錄馬賽報告的報紙,逗弄他開心;他會到廚房去找些吃的,甚至敢于戲弄船長,船長還拿他沒有辦法。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對鋼琴有著超乎尋常的天賦。
他在八九歲時的一天,船上的人怎么都找不到他。后來有人在一艘鋼琴前發現了他。當時他正在煞有其事地彈鋼琴。他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完全是無師自通。好像曲子早就在他的腦海中成型,他只是順從心意地彈出來。眾人都吃驚地圍繞在他的身邊,出神地聽著。從此之后,一九OO就沒有離開過鋼琴。后來隨著他長大,他在上等船艙中謀得了一個彈鋼琴的工作。
在上等船艙中彈奏音樂的是一個有著各種樂器的樂隊,有小號、有鋼琴,也有樂隊指揮等。每次指揮都要一九OO談普通些的曲子,但是每次他都只是規矩一會,多數時候都是完全在即興發揮。他的曲子就像是在為大海代言,時而安靜,時而狂風暴雨。
白天的時候他在上等船艙工作,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在三等艙彈琴。在這里他可以完全無拘無束,沒有任何顧忌地演繹自己的音樂,這里就像是他的王國。曾經有一位經常往返于歐洲與美國的華盛頓參議員,他特別喜歡聽一九OO的鋼琴。每次他都會忍著各種氣味買三等艙的船票,只是為了聽真正的鋼琴曲。
有一次,參議員等別人都下船之后,單獨留了下來,給一九OO做了次簡短的采訪,問了他最喜歡什么之類的問題,后來這些對話被刊登于報紙上。這也是一九OO的名字第一次被外界所知,隨著船上游客的宣傳及報紙的有意操作,一九OO在外界的名氣越來越大。
終于,爵士樂的創始人杰利·羅爾·莫頓聽說了一九OO的事跡。杰利對他頗不以為然,覺得他不配擁有那么高的評價,認為他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主動向一九OO發起了挑戰。其實勝敗對于一九OO沒有任何意義,他對杰利的挑戰并沒有放在心上,甚至對他的狂妄,都沒有任何感覺。
一九OO聽到杰利的彈奏非常感動,甚至流下了淚來,他覺得曲子好聽,就會重復彈奏杰利的曲子。后來杰利對他說了臟話,指責他只會抄襲,這完全激怒了他,他問同伴要了一只煙,然后開始了他狂風暴雨般地演奏,現場所有人都為他的彈奏驚嚇到了,當他談完的時候現場鴉雀無聲。
他拿起那支煙,在鋼琴上一放,鋼琴的溫度點燃了這支煙,這讓杰利驚駭地無以復加,比賽以爵士創始人狼狽逃離、一九OO被所有的船工舉著離開而結束。
之后,有音樂制作公司找到了一九OO,要為他錄制唱片。但刻意之下,他卻很難再彈出原先那種曲子。后來他終于發揮正常一次,錄制出了一張唱片,之后他堅決不再錄制,而錄制的這唯一一張唱片卻是他想要送給心愛的女孩的禮物。
當時有一個到美國尋找父親的女孩,長得非常精致,一九OO一眼就喜歡上了她。
他曾經多次想要靠近她,跟女孩說說話,但是都沒有鼓起勇氣。他跟所有的男孩一樣,都想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心愛的女孩。于是他把這張唱片好好裝扮了下,準備送給女孩。當時外面正在下雨,女孩打著傘在看大海,一九OO拿著唱片站在另外一邊。他猶豫了很久,幾次想要走上前去,但是都沒有成功。
后來女孩被她的同伴帶著回到了船艙中,而一九OO的禮物終究沒有送出去。等船靠近了美國,女孩眼看馬上就要下船了,一九OO終于鼓起勇氣追了上去跟她說了幾句道別的話。但是因為人太多,太擁擠,兩人被沖散了,一九OO的禮物仍然沒有送到女孩手中。女孩臨別時大聲告訴他,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找她——這也是后來一九OO想要下船一看的動力之一。
這件事后來不斷發酵,一九OO終于決定下船。當時船上包括船長在內的所有人都來船舷上為他送別。他跟每個人都一一擁抱告別。之后,他拿著行李箱,穿著筆挺的大衣,戴著牛仔帽,一步步沿著船梯往陸地上行去。但是當他走到一半時,他忽然停住了。
他盯著陸地上的街道和高樓大廈看了很久,終于他放棄了下船的打算。他將帽子使勁扔到了海上,仿佛扔掉了所有的煩惱和下船的想法,然后他轉過身去,重新回到了船上,繼續他往常的生活。
再往后,維吉尼亞號因為使用時間的問題將要報廢,船上裝滿了炸藥。這時一九OO仍然留在船上,將自己鎖在了一個別人找不到的地方。他的朋友麥克斯·托尼得知船要被爆破后,帶著人發了瘋地要找到他,將他帶下船,但是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后來托尼拿來了留聲機,放了鋼琴曲的唱片,他終于現身了。
這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托尼苦口婆心地想要勸他下船,他跟一九OO說,你的故事一定會讓很多人為你癡迷,我們可以組織個樂隊,到時候一定很受歡迎。但是一九OO的回答卻讓托尼絕望地放棄了。他跟托尼解釋了當年為什么沒有下船的原因:阻止他的不是看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東西,在那些無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獨沒有盡頭。
"琴鍵有始有終,你知道它有88個鍵,沒有其它的可能。琴鍵有限,你卻是無限的。在這些有限的琴鍵上,能創造出的音樂是無限的。那是我能接受的生活方式。當我站在舷梯上,在我眼前展開的是由幾百萬幾億個琴鍵組成的沒有盡頭的鍵盤,這是個無限的鍵盤。如果鍵盤是無限的,那就沒法在上面彈出任何音樂,你坐錯了位置,那是屬于上帝的鋼琴。
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嗎,光是街道就有幾千條。這該怎么選擇?該選哪條街,哪個女人,哪棟房子?整個世界對你而言,不過是個重擔。"
這段話是電影的主旨,也是電影最想傳達的意思。
托尼最后自己離開了,一九OO仍然留在了船上。然后船被爆破了,一九OO也隨著這艘船一起化為了灰燼。他的傳奇除了托尼這位好友外,也沒有幾個人還曾記得。
一九OO真的很懦弱嗎?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過:"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如果按照查士德斐爾爵士和康德的標準,一九OO無疑是一個失敗者。人生無限,世界無限,街道無限,城市無限,但是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人的精力、人的生活圈子、交際圈子都是有限的。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人有目標。就像數學中的圓規畫圓一樣,這個圓的存在是因為有原點。目標就是原點,圓就是他生活的圈子。
當人出生時,故鄉就給了他一個身份。后來人長大了,到外地讀書,他選擇的工作地點、定居的地方就是他的圈子展開的地方。而這個選擇要么是因為工作的好壞,要么是因為自己愛人,要么是因為故鄉,要么因為所學專業。
不管怎么選擇,他都是圍繞著一個固定的目標為基礎的。無數的城市,為什么選擇這一座城市?無數的街道為什么選擇這個小區定居?無數的單位為什么選擇這個單位上班?無數的男人、女人,為什么選擇他或她作為自己的另一半?這些的選擇都有標準,都是為了達成人的目標。
一九OO只看到了世界沒有盡頭,卻沒有看到這些沒有盡頭的世界,為人類達成目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成功的機會。選擇之所以迷惘,是因為沒有目標。一九OO長期在船上生活,他沒有接觸過陸地,他沒有在陸地上找到目標,所以當他看到城市時,會被無盡的迷惘和恐慌擊潰了心智。如果他敢于走出去,敢于融入到新的生活中,他應該能夠找到自己新的目標。從這個角度說,一九OO是懦弱的,不敢于作出改變的。
不過一九OO從小就在船上生活,而船又經常航行于大海,它就是一個獨立密封的世界,有自己內在的循環。雖然船上來來往往都有很多乘客,但是這些乘客也只是船世界的一部分。
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系。
一九OO的世界觀就在年復一年的海上生活中固定了下來,船、鋼琴便是他存在的世界,他的思維習慣于在這個有限的世界中開發自己無限的潛力,構建無限寬廣的精神世界。
這是他的價值觀。
他已經與這艘船融為了一體。看似船經常??筷懙兀c陸地聯系密切,但是在舷梯兩端已經形成了兩個世界。
一九OO的世界更像是人類另外一種生存方式,所以對他的評價不能按照這個世界的標準來進行。與他的世界共存亡,這是他的堅持,也是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