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第十一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17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主要不是為音樂會而是為家庭或個人演奏所用,深切寄托著他對個人生活經歷的感受,具有很強的內向性。《A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K.331)全曲凝聚了莫扎特仁慈、至善、充滿愛意的情懷,彌漫著詩歌化的旋律,是屬于一首組曲風格的作品。在這首奏鳴曲中既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內容,又把握了和諧完美的形式;既充滿平民樸實的激情,又有理性的邏輯控制。
整首作品顯示了他的獨特性和非凡的想象力,在趨向于充實嚴謹?shù)膬仍诒砬橄聫娏业乇憩F(xiàn)出自己的個性,具有典型莫扎特情感和音樂語言的代表。
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
海頓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大師,其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貫穿了他的整個音樂發(fā)展過程,他寫了大量的鍵盤奏鳴曲,對后來的莫扎特和貝多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No.62,Hob.XVI:52)是海頓的最后一首奏鳴曲,也是他最大型的一首奏鳴曲,被稱之為他最偉大的奏鳴曲,也是18世紀末三部最有影響的奏鳴曲之一。
貝多芬第十四“月光”奏鳴曲
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相信很多人是從PianoSonataNo.14,Op.27No.2,即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開始,又名“月光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貝多芬作于1802年。此“月光”奏鳴曲名滿天下、家喻戶曉,這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1799-1860)形容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只搖蕩的小舟一樣”。
貝多芬其實并未曾為此曲標題,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鳴曲》,這是題獻給他當時戀人的(時年貝多芬31歲)。貝多芬終生未娶,對于愛情總是稍有跡象之際就打退堂鼓,多半的原因在于他交往的都是貴族世家,他所迷戀的也多是貴族家庭出身的女孩。
舒伯特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
舒伯特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SCHUBERT:PianoSonataNo.21,這首奏鳴曲,降B大調,D960,作于1828年,音樂評論家認為,此曲第一樂章是貝多芬之后的最完美的奏鳴曲,也是舒伯特鋼琴曲之冠。
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
這部第二鋼琴奏鳴曲(Op.35)并不是一氣呵成寫完的,其中著名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完成于1837年,整部作品則完成與1839年,另外的三個樂章的構思都是在肖邦與當時他的朋友、情人兼照顧者——喬治·桑(GeorgeSand)和她與前夫的兩個孩子,于1838年秋,在馬洛卡島療養(yǎng)時完成的。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b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178號,(德:Klaviersonateh-moll,S.178)是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的一部為鋼琴獨奏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李斯特在樂譜的手稿上標注著,作品完成于1853年2月2日。樂曲在次年出版,并題獻給了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1857年1月27日,由李斯特的學生、著名鋼琴家、指揮家漢斯·馮·彪羅(HansvonBülow)在柏林首次公開演奏。
如今音樂界普遍認為,這部作品是19世紀最偉大的鍵盤樂作品之一。關于這部作品的論著有很多,其中有不少專門討論它的形式。但是這部作品在當時并沒有完全被接納。
斯克里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
斯克里亞賓的《升G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完成于1897年,他還給作品加上了“幻想奏鳴曲”的標題,根據(jù)作曲家自己的說法,他這部作品寫的是海洋。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奏鳴曲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PianoSonataNo.2inb-flatMinorOp.36)是拉赫瑪尼諾夫(簡稱“拉式”)1913年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的黃金時期所留下的力作。拉式毫不掩飾自己的懷舊心緒,運用連綴型的句子,在作品中渲染出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雖然在形式上仍分為三樂章,但整首奏鳴曲共用許多動機主題,聽起來像是個單樂章的奏鳴曲,在詮釋上對鋼琴家的樂思集中力與體力是一種考驗。
該作以之前的《音畫練習曲》的主題為素材,是一首旋律性強烈并技巧超卓的鋼琴作品。由于初版對演奏者設下“手”的先天限制,拉式于1931年對其進行刪改。作品在近現(xiàn)代和聲技法上獨特的開創(chuàng)性,充分體現(xiàn)了拉式極具魅力和韻味的音樂風格和特點。
艾夫斯第二鋼琴奏鳴曲
美國現(xiàn)代主義作曲家查爾斯·艾夫斯創(chuàng)作的《第二鋼琴奏鳴曲,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40-1860年》,又被稱為《康科德奏鳴曲》,是作曲家最受推崇的一部著名作品,典型的演奏時間大約45分鐘。
普羅科菲耶第七奏鳴曲
這首鋼琴奏鳴曲和其創(chuàng)作的第六號、第八號共稱為《戰(zhàn)爭奏鳴曲》,由里赫特于1943年1月18日首演于莫斯科。此奏鳴曲曾獲“斯大林獎金”二等獎,所以有人稱其為“斯大林格勒奏鳴曲”。
作為二十世紀經典作曲家之一的普羅科菲耶夫,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九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第七鋼琴奏鳴曲》被認為是最杰出的一首。該作品以二次大戰(zhàn)為創(chuàng)作背景,用普氏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音樂語言,真實深刻的再現(xiàn)了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集中的反映了戰(zhàn)爭中人們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