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的種子
作為在《三體》中唯一出現的非人類飛船,劉慈欣給歌者的飛船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種子。由此可見,這艘飛船像人類的藍色空間號一樣,承擔著播種自己文明的使命。其實這也不奇怪,在冷酷的黑暗森林,即便像歌者這樣的清理者也同樣需要擔心自己被清理,何況歌者的母世界還同邊緣世界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爭?多派出一些種子作為備份,總是有備無患。同時,這也就解釋了歌者為什么在種子上不受重視,因為清理工作本來就不是這艘飛船的最主要和最關鍵的任務,只是因為宇宙中的蟲子實在太多,有機會總要清理那么一下。
星際飛船
做為母世界的一份備份,歌者的種子雖然強大并配置齊全,但卻是一艘沒有目標、沒有目地的流浪飛船。他們在長老的帶領下,已經脫離母世界達1萬多個時間顆粒,日夜不停的以光速在宇宙中游弋。一邊為母世界采集信息,尋找未來可能遷移的殖民地和可開采的資源;一邊偵查敵情為母世界提供安全預警,還要為母世界繪制詳細的文明信息和勢力分布范圍。當遇到合適清理對象的時候,也會冷不丁的開上一槍,不管對方是黑暗森林中的蟲子還是像歸零者一樣的神,只要有機會就絕不會手下留情。倘若母世界遭遇毀滅性的打擊,這些種子馬上就會變為一艘殖民飛船,在宇宙中的某個角落開枝散葉,繼續延續自己的文明……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有億萬個文明,每個文明又有億萬個種子。在宇宙中凡是達到光速的文明,都在采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保存自己文明的火種,包括藍星之上的關一帆也是一樣。
星際飛船
如果跳出小說之外,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歌者文明生存狀態,既代表作者的一種希望也是每一個文明最終的發展方向,并不僅限于黑暗森林。這是因為宇宙太大,存在太多的風險和未知,就比如今天我們所知的太陽氦閃、超新星爆發,黑洞威脅等等。為了延續自己文明的火種,每個文明只能不斷的拷貝自己,向更遠的宇宙拓展。就像人類今天派出探測器去探索月球和火星一樣,科幻小說家筆下的理想總有一天會變為現實,人類也會像歌者一樣,向無垠的宇宙散播自己的種子。
我們都是陰溝的蟲子,但總要有人想仰望星空。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