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王焱鋼琴論壇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王焱鋼琴論壇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邀。。。但我不是70,80后,不知道他們喜歡聽啥。。反正我爸愛聽那些優美或者憂國憂民,根正苗紅的歌
作為一個奇怪的00后,我不愛聽那些韓國的歌,不太愛聽歐美的歌。。。中國也有一些很挺好聽歌,有好多電視劇電影的主題曲或者片尾曲都挺好聽。。。還有一些古風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涼涼》和《思慕》挺好聽?!豆艅ζ孀T》里的《劍傷》《劍心》《遠方》都很好聽。。。?!哆h方》和《三寸天堂》都讓我聽哭過。。
郁可唯,張杰,林俊杰,李易峰的《年少有你》《請跟我聯絡》《四葉草》 ,陳偉霆《女皇》《兩人行》,馬天宇的《青衣》《落花》都有不錯的歌。還有河圖什么的古風歌也好。
馬上要播的《思美人》電視劇,易烊千璽唱的《離騷》好好聽。。
當然喜歡聽他們年代的那些歌嘍,比如:劉德華《忘情水》、《來生緣》等等;毛阿敏《渴望》,陳淑樺,葉倩文,周華健等等好多那個年代的歌曲,他們都是比較喜歡經典老歌的。
一個人喜歡什么歌曲,可能跟他經歷過的事情有關。
我是80后,大概八九歲的時候,父親買了一臺錄音機,既可收聽廣播,也可以播放磁帶。那時候,贊美新中國、贊美毛主席的歌曲特別多,相信現在,很多70后、80后的人還耳熟能詳。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文化上也獲得空前的解放,以作曲家谷建芬為代表的如《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陜北民歌如《黃土高坡》、《信天游》等,贊美改革開放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結束,為了表達對解放軍戰士的敬意,軍旅歌曲《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等被人們所熟知。每天晚上,我家里特別熱鬧,坐滿了鄰居,都是來聽歌的。很多民歌我現在還能唱。
后來長大了,喜歡流行歌曲,特別喜歡傷感的,因為失戀了,痛不欲生,聽流行歌曲療傷。歌詞的表述與自身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于是產生了共鳴。家里的光盤全是傷感的流行歌曲,歌手主要是劉德華、張學友、張信哲等。
而現在,30來歲了,有家庭有事業,不太喜歡流行歌曲,喜歡聽童年時期老歌,是懷舊;也喜歡贊美祖國的現代歌曲,是感恩。
其實我個人喜歡beyong的歌曲,Beyond最紅火的,無非就是四大金曲。這四大金曲,毫不保留地說,在他們之前無數人在做這種音樂,在他們那個時代無數人在做這種音樂,在他們那個時代之后還是無數人在做。他們只是在跟著浪潮前進而已。不過前Beyond時期,三子時期,Beyond的音樂更具有開拓性,風格更加廣泛,特別是《再見理想》《不見不散》兩張專輯,前一張專輯嘗試Art Rock,而后一張專輯更是突破他們之前的風格限制。相對于隨大流的作品,這些作品更顯出Beyond的獨特。
曾經我也思考了很多次,什么才是好音樂?這當然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很多人說讓人能夠喜歡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但說到《最炫民族風》、《小蘋果》又是一臉鄙夷。若讓人聽到身體跟著動的音樂就是好音樂,那么廣場舞音樂應該是最好音樂,這顯然是悖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欣賞層次。首先聲明這是討論非看不起某些人,基層社會很多人他們相對缺乏文化,他們對音樂的要求就是簡單、通俗、歌詞有意思以及可以跟著唱可以跟著跳。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喊不出來名字的廣場舞音樂。我們拿小朋友對比,為什么小朋友喜歡聽《小蘋果》,還是一點,他們文化相對較低。
如果一個人的文化(指人文科學而非自然科學)相對不夠,那么他對所有藝術類的鑒賞都不會有感觸。藝術對于他根本不是用來鑒賞而是一種打法時光的工具,那么這樣情況下顯然能夠讓他理解的快餐文化更適合他。如同中國傳統古樂,他不能讓你跟著唱,不能讓你跟著動,當然很少人愿意去聽,因為就是層次不到欣賞不來,古典樂也一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王焱鋼琴論壇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王焱鋼琴論壇網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