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廬劇二胡哭城曲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廬劇二胡哭城曲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公元前195年,劉邦在擊破淮南王英布軍還軍途中,經過故鄉沛縣時,邀集父老鄉親飲酒數十日。酒酣,120人歌唱助興,氣氛極為熱烈,劉邦擊鼓高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云飛,比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劉邦的《大風歌》,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于大漢天子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的自己腳下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表明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政治抱負。
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回到故鄉,去哪里挑選出更加優秀的勇士、捍衛四方的猛士,來鞏固自己的大漢江山呢?
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劉邦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與恐懼,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像秦二世而亡?身邊的人都不值得信任,怎樣才能勇士為國家鎮守邊疆、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
這是一首豪放雄壯又充滿質樸之情的名作,是一曲勝利者的哀歌,怎么可能成為國歌?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認為能代表該國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樂曲。
古人認為,歌是禮樂,是娛樂的,但有繪有軍隊將領姓氏的旌旗是必須的。中國最早的國歌出現在清朝末期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一首極富創造性的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鼓舞人心的歌詞,鏗鏘有力的節奏,明亮雄偉的旋律,更增強了歌曲的戰斗氣氛的英雄氣概。
不是。
實際上,劉邦的【大風歌】只能說是口語化程度不錯的【樂詩】,跟真正能表現出政權、勢力形象的國歌還差得很遠。
中國歷史上,這樣以政權、勢力為主要表達目的的【歌】出現在春秋中末、戰國初。當時很多諸侯國在戰役之后,都會令軍隊齊聲高唱“能體現己方勢力威武雄壯”的歌,因每次高歌,經常會驚得梟鳥飛起,而“春秋無義戰”,連累得梟鳥也成了“無義”的代表。當時的兵士,多唱的是思念家鄉的民謠或是一些令人開懷的葷段子,但也有勾踐伐秦大勝后作的【河梁】那樣的歌。比較著名的,如【天瑞】【北游】【若瞻】等,倒可以算作當時諸侯國自己的“國歌”。
劉邦的【大風歌】比起這些真正的古代經典,還是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歷史上最早具有“國歌”意義的歌,當屬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提出設計意圖,親自繪制【破陣舞圖】多名樂師、舞師參加的設計、完成的初唐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樂】。此,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盛事,被視為反映大唐開國、以武定天下的名曲,其地位基本相當于今天的國歌。只是因為這一樂曲宣揚的尚武精神與儒家倡導的偃武修文主張有悖,在儒臣封德彝的建議下,改名為【七德樂】,魏徵、虞世南、諸亮、李百藥等人更制了歌辭,但它的公認曲名仍然是【秦王破陣樂】。
當西方意識輸入到中國后,確實有人開始設計國歌。歷史上第一首就“國歌”這個層面創作的歌曲,是1880年,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發軔的【普天樂】。
后至1896年,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身份遠赴西歐和俄羅斯作訪問,在當的歡迎儀式上是要演奏國國歌的。臨時急就章下,李鴻章找了一首七絕詩加以改編后,配以家鄉安徽廬劇中的“倒七戲”配樂,作為國歌來使用。之后,清王朝在外交場合經常性地使用這首代國歌,因為是出自李鴻章之手,這首國歌就被稱作為【李中堂樂】。
再之后,1911年,清政府下令內閣正式制定國歌。典禮院同禮部各衙門參照了當時各國的國歌后,創作了一首【鞏金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國歌。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于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談到劉邦的大風歌,那真是悲壯又高昂: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氣勢雄壯,身為一介地痞出身的劉邦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句,實在是不可多得。但是,大風歌并不是國歌,漢代從來沒哪一次重要集會的時候奏過它。
實際上,中國就一直沒有國歌的概念。因為我們一直認為天底下只有我們一個文明國家,其他都是蠻夷番邦。而國歌的作用是代表國家象征國家,就咱們一個國家那還象征啥啊?
中國第一首法定意義上的國歌,是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諭旨頒行”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國歌《鞏金甌》,嚴復作詞,名義上溥侗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郭曾炘修訂: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廬劇二胡哭城曲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廬劇二胡哭城曲譜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