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歡迎大家又來到蘭友貓咖館。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呼蘭河傳》,反復讀了三遍,愛不釋手,希望也能帶給你們一些好的閱讀體驗,本文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蕭紅這一生一直在顛沛流離很慘,但是她的一生也是傳奇的,她這個人遠比她的小說更廣為人知。女生湯唯飾演的蕭紅電影《黃金時代》也是很好的向我們這代人展現了蕭紅的一生。
她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是她在世的最后的一本著作。閱讀此書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在后園里,她和她祖父在一起看著園中的蔬菜瓜果長大,聽著祖父的教導。幼年的蕭紅是寂寞的,如同她這一生。
香港我也是一直想去,想去看看在淺水灣蕭紅的墓地。
但是她忘不掉的是家鄉。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是批判呼蘭河人民生活的麻木不仁,日復一日沒有改變。但是我覺得這里面是她對家鄉的一種眷戀,對祖父的一種情感,也是她自己的童年的展現。
我不知道大家的童年是如何的,但是對于蕭紅這種童年,我很能感同身受。相信不少和我一樣是獨生子女90后,也會覺得童年寂寞吧。
父母總是在工作,自己總是一個人在家,尤其是四五歲的時候,蕭紅還有一個后花園和祖父,我那會卻總是一個人在外面野或者在家里看童話書。
但是小孩子的記憶經常都是不靠譜的,蕭紅卻能那么清楚地記得她小時候那些事情,并且描寫出來了,這就是一個作家的能力吧。
這書里是有情感的,為什么30年代作家,現當代文學中蕭紅總有一席之地,那個年代有太多表現當下的文學作品。放在今天看,是有一種很“過時”的感覺,就我們并不能感同身受。記得有人說過,偉大的作品總是能超越時代的。
今天,我讀《呼蘭河傳》,或是你們讀,都不僅僅是讀到30年代的一個故事,而是超越了時代,不管你是美國還是英國,你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有那么一種共同的情感,可以在書里讀出來。
幼年寂寞也好,祖父之情也好,都能得到一種共鳴。
這本書的描寫也是非常有力道的。
描寫嚴寒——“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
描寫小城——“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并不怎么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的算是十字街了……除去十字街之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做東二道街,一條叫做西二道街……”
蕭紅把每條街上的店鋪和日常生活還有小城里各色行業的人都描寫出來了,她那會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卻能如此清晰的描寫出來,一部分是記憶,更多的一部分我相信是靠她的文學天賦。
不禁想起,我生活的小縣城,也是一座小城。由南向北,全縣城就這一條主街道,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這樣,主街道直接通著國道,開出國道就出縣城了。
寫完實際生活,蕭紅寫了呼蘭城人民在精神上的一些活動。
“呼蘭河除了這些卑鎖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
那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在蕭紅的眼里看來卻都沒有生機。對比魯迅描寫他的家鄉,都帶著聲色和喜悅,而蕭紅帶著的是一種悲痛的情感。
跳大神的的她用“冷森森”來形容,雨夜是“凄涼”的,放河燈是鬼節放的,“瞎子、瘸子全部跑來看”,從野臺子戲寫到了姑娘出嫁。姑娘們都只能面臨指腹為婚的命運,只能溫順老實,好欺負。
“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蕭紅就這樣用冷冰冰的殘酷的話總結著家鄉的一切,那個年代的中國真的很多地方都是那么可悲的嗎?我不知道。我記得我奶奶跟我說過,原來,在村里面,每天吃完晚飯,她都會和我爺爺一起在村里面搞娛樂活動,爺爺拉二胡,我奶奶唱歌。我們江西的農村30年代的時候,應該是有過幸福的時刻的吧。雖然后面經歷了戰亂,但是并不一致是那么孤寂的景象。
到第九章的時候,是我反復讀了很多遍的。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
一句話,就只寫了一個人一座城,張愛玲是在說愛情,而蕭紅是在說她的親情,她的祖父。如果說,蕭紅的童年還有些許溫暖的色彩,那就是她的祖父了。
我看著心疼,卻也讀著感動。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母管家,祖母病種,祖母是會拿針刺“我”的。
祖母死了,“我”就跟著祖父學詩。
再之后,就寫看一些親戚的嫁娶的一些經過。團圓媳婦得病,試過偏方也也沒好。期間,團圓媳婦遭受了各種非人的遭遇,婆婆命令她脫光被開水燙……最后,團圓媳婦死了。
這些真的是人間地獄畫像了。
書的最后一章,第25章。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一切都結束了。蕭紅也在不久之后去世。
其實,突然想起來,蕭紅是個具有反叛精神不認輸的女子,很年輕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她的作品卻全然不同她的人,總是透著的感傷情調。
蕭紅說,這書里都沒什么美好的故事,一切都是她的幼年記憶,忘卻不了,也無法忘卻。我們今天的人有沒有無法忘卻的幼年記憶呢?有的話,歡迎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