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戰馬奔騰二胡陳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戰馬奔騰二胡陳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在官渡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典型戰例,其中著名戰例有,關羽斬顏良,火燒烏巢,斷了袁紹的糧草,袁紹大敗,從而為曹操統制北方奠定了基礎,中國歷史三國時代拉開了序幕。
官渡之戰,我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是東漢末年曹操成名之戰。那時列強割據一方,逐鹿中原,自以為強大的袁紹,擁驕兵之眾,屬下不和,反觀曹操,雖然兵丁少于袁紹,卻團結一致,上下一心,謀士眾多,加之曹操能力高于袁紹。
在曹操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與袁紹對峙時,首先襲糧車,毀糧倉,動搖袁紹軍心,因而大敗袁紹。由此曹操強盛起來,為他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現在經常被教學使用,或例舉之用。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這次戰爭曹操的兵力相對較弱而袁紹的兵力相對較強,這一戰爭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一戰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勢力,為以后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官渡之戰在中華戰爭史記下了重重的一筆。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了漢獻帝的衣帶詔,欲誅殺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滅三族。
袁紹終于獲得了名正言順的開戰理由,于是,袁紹奉衣帶詔討伐曹操,派陳琳書寫檄文并公開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袁、曹兩家公開宣戰。
問題:萬楚七律《驄馬》為什么被人認為可以媲美杜甫?
萬楚留下來的詩不多,其中有兩首七律,一篇是《五日觀妓》,一篇就是《驄馬》: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清人沈德潛稱這首詩“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杜甫詠馬的詩有20多首,提到馬的詩句幾百首,詠馬被評價與老杜相比,這可是莫大的榮耀了。
不過,萬楚可是貨真價實的開元進士出身,這一點可比當年的杜甫要風光多了。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
驄是指毛色青白相雜的馬,開篇第一句用金、青、白三種顏色寫了一匹高貴神駿的馬。第二句寫主人騎著它在長安郊野的道路上來回溜達。
再往下看,可以看出這首詠物詩很明顯以馬喻人,詩人借詠馬一抒心中塊壘。
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這一聯寫驄馬之快:朝驅東道、暮到河源。這一聯可以與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相比,《水經注》里也寫道:
《驄馬》唐?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
朝驅東道恒塵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l
略解:首聯、頷聯為一意,寫“馬”之身份高貴、才藝突出。“野游”一詞,說明“馬”尚未被重用。“朝”、“暮”兩句總言其迅捷。其中“恒塵滅”是“塵久不滅”的意思,意思是只見煙塵起,不見奔馬影。
頸聯、尾聯為一意,寫“馬”被重用,甘報一飲之君恩。苦、寒以為常,流血、流汗不念,即使“天路”之難,愿與君共之!
總觀此詩,用語典實,意境深邃,與杜甫之沉郁頓挫之風,忠君報國之念相似。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戰馬奔騰二胡陳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戰馬奔騰二胡陳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