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青島著名二胡教師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青島著名二胡教師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愛上竹笛,愛上唐俊喬笛子曲。笛子的音色清脆嘹亮。除了本身竹管的共鳴發音外,還有笛膜的震動發音。笛子是民族吹管樂的代表。一竹笛一天下。在這繁華似錦的都市里,唐俊喬用笛聲打造出的世界,就有了自喻“桃花源”的意味,也是唐俊喬最美的音樂境界。唐俊喬的音樂作品,分門別類,取之以精華。她把每一首作品,完美地還原音樂的基礎之上,加入自己的情感元素,自由發揮。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始見真。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笛韻悠揚,無聲無息。我們會有自己喜歡的時候,音樂就是快樂源泉。
其實,音樂以生俱來,每個人都有音樂。悲傷的時候,樂曲深重而哀傷。快樂的時候,歌聲愉悅而又歡快。音樂訴說人生百態,訴說人間喜怒哀樂。悲傷的歌,讓人感到那種透徹心扉的凄美。快樂的歌,讓人感到源自內心的愉悅。輕柔曼妙的歌,總能觸動心中最柔情的地方。我可以在音樂中,聽遍人間百態,理解世事人情。這是人一生要了解的事情,只是有人早晚和認識不同而已。
白玉霜(1907~1942),評劇表演藝術家,旦角。女,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有評劇皇后之譽,白派藝術的創始人。30年代與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并稱評劇“四大名旦”。
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她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她的嗓音比較低,鼻音共鳴好,中低音寬厚圓潤,音色純正。白玉霜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大膽革新,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觀眾,而是通過表演來打動觀眾,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細膩、真切、傳神。她為了細膩的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寬厚甜潤的好嗓子,把過去口語化的唱腔,發展成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加強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寬厚洪亮,低回婉轉,韻味醇厚,傳神真摯的白派藝術。她的唱腔平穩中蘊含著激情和力量,給人一種深沉悲愴的感受。在伴奏器樂中加進二胡,在化妝、服裝上也有許多創新。
白玉霜自幼隨父親唱戲走江湖,11歲學京韻大鼓,14歲改學評劇,演出于青島、大連一帶。后拜師孫鳳鳴學習評劇,成為孫家戲班的主角。師父給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戲報用的是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為白玉霜。
白玉霜唱紅后,她母親就拉班成立了玉順評劇團,挑大軸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舊有劇團組建成華北戲社,活動于京、津一帶達數年之久。白玉霜戲唱紅了,人出名了,麻煩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長袁良請白玉霜吃飯,白玉霜則婉言謝絕了,市長覺的沒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戲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逐出境。白玉霜便來到上海,這一時期她的藝術才華得到淋 漓盡致的發揮。
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
1937年后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轉,富于抒情性,形成評劇“白派”表演藝術。養女小白玉霜(李再雯)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表演藝術風格。
1942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青島著名二胡教師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青島著名二胡教師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