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又稱《夕陽簫鼓》、《潯陽月夜》、《潯陽曲》,是古典民樂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寫的是潯陽(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因其意境深遠,樂音悠長。
《夕陽簫鼓》的曲名最早見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樂考證》。
這首琵琶曲的曲譜最早見于鞠士林(約1736年—1820年)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現今所見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傳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還有1842年江蘇松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譜、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陳子敬琵琶譜抄本》、1929年《養正軒琵琶譜》等。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以此為題擯棄濃艷空洞的宮體詩,以春、江、花、月、夜展開詩意抒寫,融入自己視覺感受和美學經驗,滲透了對人生、對宇宙的感悟,開創了魏晉以來田園山水詩的新境界。
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傳統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在清人編撰的《今樂考證》中就有被列為“江南派琵琶曲”的《夕陽簫鼓》,該樂譜最早見于清琵琶演奏家鞠士林的琵琶傳抄譜和光緒年間琵琶演奏家吳畹卿的手抄本;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圓不僅將該樂曲收入《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譜》,而且還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意境將樂曲更名為《潯陽琵琶》(也有人稱之為《潯陽月夜》或《潯陽曲》);1924年,在《養正軒琵琶譜》中,該樂曲被稱為《夕陽簫鼓》、《潯陽琵琶》。
經過師承、轉抄、改編等衍變過程,該琵琶曲出現了“七段有小標題”、“十段有小標題”兩類。現在廣為流傳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上海大同樂會劉堯章和鄭覲文改編并定名的,曲式分為十一段,每個段落都有一個十分具有詩意的標題:引子、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云深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和尾聲。《春江花月夜》猶如一首來自天國的音樂,樂曲意境和聲色極富古典情韻、傳統樂美和詩意,尤其是其蘊含的意境美更是表現了中國音樂的旨歸和藝術生命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譜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