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自學二胡調節技巧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自學二胡調節技巧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轉調其實不難,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訓練條件:
掌握各個調的音階,比如D調1234567,找準并記好之后再熟練G調的1234567,依此類推找到A、B、C、E、F每個調的音階。
反復練習各個調的音階,最好是每個調的音階練習5次,再換下一個,用此方法來熟練。
當所有音階都熟練之后,可以任意組合訓練各個調的音階轉換。比如:C轉G,D轉G,A轉F之類等等;
落實到樂曲需要的轉調,那就簡單了。直接找到樂曲需要轉調的兩個調,分別把它們的音階練習熟悉,再移到曲子上來練習,就掌握了。
那是你沒有用心,你只有專心拉二胡,才能學會,你心里想著哪家的老公長的這么帥氣,我如何去睡他。朋友欠我的錢我如何要回來,老公出軌啦,把綠帽子給你戴上啦,你如何去掉它,如何攆走小三等。去掉私心雜念,專心學二胡一教就會。不會你來找我。
二胡的內弦為d1,頻率273.7赫茲,
外弦為a1,頻率440赫茲。)
常用調1=C:(2,6);1=D:(1,5);1=E:(低音b7,4);1=F:(低音6,3);1=G:(低音5,2);1=A:(低音4,1);1=bB:(3,7)。
沒有一點點樂理知識,沒有文化,看不懂曲譜,能夠拉出順暢悠揚的曲調,實在不可思議。但是這確確實實是有這樣的高手,高手在民間,到偏僻的鄉村,熱鬧的城市公園,你去那些胡琴伴著藝人高吭歌唱的攤點,就會發現,不用曲譜演奏二胡的高手不少。
為什么有這種情況,現在學二胡的新手,對著曲譜很長時間都拉不出一只像樣的歌曲或者戲劇唱段,倒是那些一不識字二不懂什么音樂的人卻能夠。我們目睹一些初學二胡的,為了試一試瞇上眼睛直接拉出調門的獨特本領,把一般沒有聽到過的新唱腔吟給他們拉,結果他們的反應非常之快,幾遍就上路了,而在沒有曲譜的情況下,新秀們毫無辦法。
大概上帝在造人之初,就賦予了一些人的音樂方面的天然才能,當生產力低下,物質條件困苦,人們在獲得收成,慶祝節日,謳歌勝利的時候,必然就要載歌載舞,放聲歌唱,同時就要伴以樂器祝興,于是藝人們的音樂天賦就發揮了作用。
解放前,農村中經常在過大年時排練社火,演唱小曲,小戲劇,胡琴是小戲劇的伴奏的主要樂器,他們不用豆、淶、米、發、嫂、來、喜、島,用的仿佛與詩詞中的平仄韻律。
據有關資料:民間音樂和民間文學是和唐代音樂繁榮分不開的,在唐代,以琵笆為主要樂器的西域音樂大量傳入,民間歌曲也很發達,《舊唐書.音樂志》說: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西域來的音樂和民間歌曲融合后,就產生了無數動聽的新樂曲,我們西北地區的小曲,眉戶,秦腔就是這樣來的,民間的胡琴演奏藝人,就是憑借這種聲律,代替了曲譜,非常神妙。
五個手指頭的音樂感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現在單憑摸索拉胡琴的人不多了,我們應該珍視這種民間藝術,不應該嫌棄他們所謂“落后過時。”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空白。
認識一位民間老藝人,二胡拉的不錯,他是依靠尺工譜,具體怎么區分1234567中的兩個半音也不清楚了,但這類藝人耳音相當好,記憶力也好,一般的曲子他不知道什么音符但依靠耳音和感覺就能演奏的基本準確。在調式使用上他們只是用手指上下換位來把握。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自學二胡調節技巧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自學二胡調節技巧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