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繡金匾簡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繡金匾簡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繡金匾》古箏曲是周延甲先生根據北民歌改編創作的。
濃郁的陜北地方風格,熱烈的革命情懷,讓你親身體驗到解放軍民的雨水深情。《繡金匾》原是流行于陜西關中的民歌小調,又名《繡荷包》。樂曲結構十分短小,只有上下兩句,旋律委婉深情.改編成箏曲后,在結構上有所擴充,但仍然以變奏為主圍繞著上下兩句前后16小節展開,經過三次不同手法的變奏,最后在D徵調的主音上結束。
我很小的時候就會吹口哨了,當然最初的時候聲音不是很響,就跟那個用金屬馬桶刷清潔座便器的聲音差不多。后來漸漸辨識度提高,旁人居然聽得出來我在吹奏歌曲。
依稀記得那是學前班,我有天發現自己吹得很好的時候主動來到我堂哥面前表演,一曲《繡金匾》真是催我淚下,把我都感動的不行。到末了的時候堂哥收斂了自己不耐煩的情緒,欣慰地摸著我的頭,“我聽出來了,你在吹《茉莉花》對吧,真棒。”
再往后我差不多能吹流行歌曲和兒歌,再大一些能吹奏一些新世紀流行輕音樂(那時在我家鄉Bandari和Secret Garden蠻火的,經常能聽到街邊音響洗腦式循環),音樂課的時候別人是跟著伴奏哼唧我是跟著吹。我哥為此經常跟別人說:“別吹牛逼,我家小佑比你能吹多了。”由于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的口哨音域都比較窄,在實際吹奏的時候被迫變調或者降八度是常有的事,變調變多了我就開始試著變奏,在發現自己是個具有創造能力的孩子之后就開始消化一些優美的樂句自行往后1秒1秒地續上(我想說狗尾續貂,不是你們想的那樣,你們不要搞大新聞)。
而這也有個問題,也許我偶爾會靈機一抖吹出覺得好聽的旋律,我會重復幾遍再自我陶醉一番,但我只能記住我的創作一段時間,過了這個時間我需要花很久才能回憶起我那時到底是怎么吹的。我為了記住自己的小小成果,開始在作業上、紙條上、手和胳膊上、家里的墻上以及我爹的衣服上等各處畫各種類似于心電圖的線段來標記音高,但是不僅沒有音長,連音高都是相對的,一個星期過去都自己不一定看得懂。
我去問了一個在音樂學院念書的親戚,如果一個人想寫歌,他該怎么讓自己記得自己的作品。親戚笑了笑,給我講了很多樂理小知識,但是我一個也沒記住。我問道:“就是說要學樂器是嗎?”親戚說如果你只是想記自己吹的口哨學記譜識譜就行了。
“你學的什么?”
“考音樂學院得會鋼琴”
最后我去跟我媽說我要學二胡。
我現在認五線譜還是有點吃力。
言歸正傳,哼一段旋律,想一個調子很多人都會。但正規作曲的門檻要高的多,光把浴室憋出來的樂句記成簡譜你就至少要掌握音域音程節奏節拍模進重復上行下行音符的使用樂段的整理等等常識。我還沒提音準。實際上音準是最難的,我視唱練耳的時候一直恨自己沒天賦,簡直都想拿錐子把自己耳朵給爆菊了。所以還是建議題主學樂器,再不濟也要練耳,對訓練音準極有裨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繡金匾簡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繡金匾簡譜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