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一杯黃藤酒二胡簡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一杯黃藤酒二胡簡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詩詞韻律
不是非常了解,談談個人看法。
沒有格律寫詩,就像拆掉網線打球。——弗羅斯特
創作的極限,不是自由,恰好是敢于束縛自己。
因為一個人的頭腦始終是有極限的,如果散漫的任由其發展,便很難集中力量來構寫一個點。與之相對,在束縛的情形下,反而有可能突然間想到一個更好的詞和字。(麥基)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專門的詞語,叫煉字。我印象很深刻的,關于“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詩人反復思考琢磨,最后才選擇了這個字。與之類似的還有賈島的推敲一詞,“僧推月下門”。
至于那么多漢字,因為音律而放棄其他的選擇,是否浪費?其實,無論如何,一首詩也不需要那么多備用選項。就像生命要敢于放棄一些無用的負擔,寫詩也應該敢于限制自己。只有放棄冗雜,才能更好的集中于自己擁有的那部分文字,從中挑選出合適的字來。
回憶了一下,從詩經開始,詩歌就有一定的格律。一直到后來發展越來越嚴苛,這是必然的。就像圍棋下多了之后,出現了定式一樣。格律可以幫助詩人更好的更方便的寫作,同時更方便其他人理解。
格律之所以這么發展,除了自有其道理,大概也是逃不脫物理發展的規律吧。
謝謝邀請。詩詞押韻一般是押在每句詩詞的末尾一個字上。押韻是為了朗誦起來朗朗上口,聽眾也能聽出其中的韻味。古詩詞押《唐韻》,《平水韻》,現代作者寫詩詞一般都選用《現代新韻》。
詩為什么要押韻?這句話相當于問:我們為什么是中國人?因為我們爹媽是中國人,我們生養在中華大地上。本來挺簡單的問題,可要刨根問底,答起來也是挺復雜的。
詩來源于歌,歌產生于人類有語言之時。人是社會動物,人要征服自然,必然需要分工協作。特別在需要多人集體活動才能完成的勞動中,便產生了鏗鏘有力、有強烈節奏感的勞工號子,以利共同使力,完成工作任務。這些勞動號子慢慢演化成歌,或為勞動,或為祭祀。文字產生后,這些歌便被記錄下來,流傳下來的姣姣者,便成為詩,廣為傳頌。
當時的人雖不知什么叫押韻,但知道為了一定的功用,這些叫‘’詩‘’的東東,必須句式短,便于記憶;有相同的韻腳,才能產生節奏感,以便傳唱。誕生于先秦時代的《詩經》、《楚辭》就具有這些鮮明的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漢以后產生了五言古詩。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一些優秀的文人在梵文的啟發下,發現了聲母韻母的關系,由此在隋時,由陸法言主持,誕生了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韻書《切韻》,并在唐以后形成了體例完善和成熟的格律詩。
這以后,官方自有所謂的陽春白雪似的格律詩,民間也自有自己下里巴人的打油詩和山歌詩。這些叫詩的東東,無一例外的都具有朗朗上口的韻腳,也就是能押韻,雖然押的是各自不同的韻。
進入新文化運動后,這些文化旗手們大多反對舊詩,倡導新詩。但他們倡導的新詩,能流傳下來的,無一例外仍具有語言精煉、節奏強烈、朗朗上口的韻腳。如胡適的: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劉半農的:
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
謝邀!
押韻是由詩歌的體裁決定的,詩歌是一種韻文。可以說凡是韻文都可以稱為詩歌,只不過有優劣之分罷了。
詩歌體裁短小,內容精煉,押韻是為了更加通順,便于吟誦,便于傳唱。韻即音韻、氣韻,如人說話,身體健康,中氣充足,說話流暢悅耳,別人就愛聽。如若病懨懨,患氣管炎、肺結核,說話有氣無力,斷斷續續,別人就聽得難受。
古人講究,經過不斷地摸索、歸納、總結,明白押韻比不押韻更好,所以隨唐以后的古詩詞基本上都是押韻的。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多有不太押韻的,如《短歌行》《苦寒行》《登幽州臺歌》,卻是古詩名篇,可見詩歌押不押韻還是可以商量的,不能一棍子打死。詩歌似乎還有個內在韻律,我不懂,不說了。
外行瞎蒙胡扯,不作數,不作數。友還是找專家問問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一杯黃藤酒二胡簡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一杯黃藤酒二胡簡譜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