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二胡時的左手拇指起到一半的功效,因為拇掌根部叉口稱為"虎口",如老虎鉗子,一合攏就能起到剎車夾柱功能,稍一松馳就能穩定琴柱,完全松弛手就能穩定琴柱作上下自由跳把。我發現有個別學生換把時將二胡提起,這是因為虎口夾得過緊,所以寫此文講講。左手持琴時拇指的變化也就歸納為:夾、松馳、完全放松!拇指的關鍵功能常常不被學二胡的人加以重視,往往只注重弓、指法而忽略了拇指的靈活操作。你若能靈活運用好拇指,你的左手也就能正確駕馭琴柱使左手技巧運用靈活自如了。因為左手指在弦上是懸空的,發音必須飽滿就對弦張力有適當壓力,而虎口與手指就要產生對抗力,虎口就是隨時起到調整穩定作用。
2??左手拇指輔助如下:
*定把、凡是這一段音程可以在某一把位上演奏時稱定把,定把時拇指微微夾住琴柱,由于不需要移把,拇指起到穩定一二三四指自主運動又能減輕大小臂懸空的疲勞。所以定把時虎口內的皮膚皺褶處要貼住琴柱。有人為了夾住琴柱,拇指關節彎曲包裹琴柱,這是錯誤的、不管何種需要,拇指都要自然不直伸處于斜向上微彎曲狀態。有人講課時用一支筆插在虎口內示范,認為要松馳才能換把靈活,這種姿勢不是用于定把姿勢,只適宜于跳把和滑把時的虎口松弛。而定把時虎口輕夾住琴柱又方便于定把同指異音演奏時的穩定性。
*移把、所謂移把是慢節奏中手指不離琴弦,虎口不離琴柱,要求拇指不夾,讓手指在琴弦上滑動時虎口不受阻,比如:丨i6i丨,第一個i用三指,6i用一指(同指異音)連弓移向中把位,如果你手上有汗漬或拇指夾緊琴柱就卡住了,當樂曲中出現交錯指換把(同音異指),比如《空山鳥語》中的高音三連音,用三二一指拉出三個i音,就要虎口松弛,琴柱盡量豎著減少虎口與琴柱的摩擦系數,發出一拍內三個帶裝飾的滑音(7i7i7i),只有靈活輕松才有模仿鳥叫聲的效果。正常的左手持琴柱是略向前向左傾一點位置,為的琴柱外側躺在食指的掌側,左側有虎口依靠,才能保證演奏時琴柱穩定,有飽滿的弦壓張力。而用這種三連音移把滑指時就要保證虎口的松弛和盡可能地使琴柱垂直才沒有摩擦阻力。
*跳把、像《賽馬》以及《光明行》曲中的八度音跳把,在長音程的跳把時虎口全部松弛,只有柱的外側有些接觸到一點皮膚,跳把中才不會碰撞琴柱改變琴筒移動,所以學習跳把時要看著標示點從慢到快練習找到左臂下移的感覺。
*滑把、比如《月夜》尾段、《河南小曲》等曲中有大上大下滑音,要求左手拇指放松,手指在弦上快速滑動時由輕到重到達主音,再從輕到重返回,這都是夸張風格中需要的手法,為的在滑動過程中不對主音發生喧賓奪主聲效。
*撥弦、比如要將5和1空弦采用撥弦,就在音符上方標示"+"號,弓毛貼內弦,左三指往外勾外弦發出空弦5音,然后弓毛貼外弦,左拇指豎起用指甲的角勾撥內弦發出內空弦1音,相關撥弦待續!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