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一年的無錫民族樂團,20日晚,終于登上2020太湖文化藝術季的舞臺,用一場精彩的《梁溪華章》音樂會在公眾面前完成了首秀。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無錫民族樂團用細膩精湛的表演,博得觀眾陣陣掌聲。
演出剛結束,身為樂團藝術總監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鄧建棟,并不急于休息,而是認真地復盤了整場音樂會演出中的亮點和不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直言,無錫民族樂團的成立,不僅圓了自己多年的夢,也是對無錫豐厚音樂文化歷史的傳承,今后更是無錫文化強市的一張閃亮名片。
首秀音樂會備受矚目
當晚,現場座無虛席,不少觀眾對無錫首個民族樂團的演出充滿了好奇,“我是通過江南晚報的報道得知無錫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樂團了,特別開心,很早就買好了票,一家人來看。”從事教育行業的李先生表示,自己本身一直是民樂的愛好者,女兒也在學習琵琶,特別想為無錫成立民族樂團點贊。琵琶演奏家章紅艷、二胡演奏家鄧建棟兩位大咖的加持,吸引不少從外地趕來的民樂愛好者,“我從小就學二胡,鄧建棟每場演出都會看,今兒就是給他來獻花的。”從蘇州趕來的李女士提起偶像,十分激動。
整場音樂會在常任指揮黃炎佳的指揮下,演奏了《梁溪音詩》《空山鳥語》《聽松》等多首樂曲。其中,民族管弦樂《梁溪音詩》與第二二胡協奏曲——《太湖風情》均為第一次亮相。前者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明代文人李廣文的同名詩作,以民歌《無錫景》的音調為素材,結合江南絲竹的器樂化語匯創作而成;后者以二胡協奏曲的形式描繪太湖的旖旎風光和無錫的風土人情。
無錫民樂歷史悠久
鄧建棟告訴記者,《太湖風情》因是協奏曲,時間長度為22分鐘,是為無錫民族樂團委約而作的一首大型二胡協奏曲。無錫作為“二胡之鄉”,以二胡協奏曲的形式來描繪太湖的旖旎風光和無錫的風土人情最為恰當。此次演出,鄧建棟提早十天就來到無錫,參與樂團排練,他笑著說,看著一張張年輕可愛的臉,無錫民樂未來可期。
早在十幾年前,鄧建棟就一直希望無錫能成立屬于自己的民族樂團,在他看來,在中國音樂史上,無錫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城市,早在400多年前,無錫就組建了以民樂演奏、昆曲清唱為主的“天韻社”;清代華秋蘋創立琵琶流派“無錫派”,刊印了中國第一部琵琶曲譜集;一代國樂大家鄭覲文探索民族樂隊建制,組成新型民族管弦樂隊;劉半農開一代音樂考古之先風;劉天華改良國樂,創作二胡曲,把二胡引入高等學府;阿炳譜就的《二泉映月》,更是令世界矚目。有著家鄉情結的鄧建棟告訴記者,“我連續多年,都會帶著朋友在無錫旅游,走的是音樂之旅,從天下第二泉出發,可以走整整一日,無錫民樂的影響力無可取代。”
出精品與世界接軌
在與團員們相處中,鄧建棟發現,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了,他們不喜歡一板一眼的演出,愛看拉近距離的表演。這也是為何最后返場曲是爵士味的民樂演奏,有趣快樂。拉近更多的年輕觀眾,鄧建棟心里暗暗高興:“能改變年輕人對民樂的印象,把民樂做到符合他們的審美,這非常好。”對于無錫民族樂團的發展方向,鄧建棟與團長黃楊、樂團首席指揮葉聰、常任指揮黃炎佳理念一致,必須要走“出精品”的職業院團路線,一個好的民族樂團必是靠作品說話的。
“無錫與民樂氣質很合適,這個城市的文化、風格,都是可以為樂團提供無數的素材。”鄧建棟直言,自己對團員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去了解無錫文化,探索這個城市之美,這樣才能將自身的感悟放入到演奏中,更能體現無錫特色。(記者瓔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