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曲譜二泉映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二胡曲譜二泉映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要練好《二泉映月》基本功一定要扎實,畢竟它屬于頂級曲目,阿炳老前輩創作了此曲,他在演奏中融入了多種演奏技法:
(1)曲中大量的使用了定把滑指滑音,采用定把滑指的演奏方法,即一段旋律盡量在一個把位中演奏,就是虎口在原把位不變動,只用手指上下滑動按弦,聽起來剛勁有力,這是阿炳獨特的演奏風格。(2)在《二泉映月》中的長拍坡弓,每個延長拍都有右手一個輕晃動發出的節拍律動感,如一位飽受滄桑的老人拉著二胡一步一律動的情景。
(3)曲中的抖弓(顫弓)別具特色,將樂曲情感一下子推向了高潮。抖弓練習時用弓稍部分,擦弦長度為半寸,由肩部為支點,右臂持弓伸展抖動而帶動弓毛與琴弦快速摩擦發音,在《二泉映月》演奏中由弱到強再到極強,要有蒼桑、悲涼和苦難感。
(4)在《二泉映月》樂曲中,空弦“5”的上面標有“+”,這是一個拔弦符號,這種手法有的稱作“帶起”??障摇?”這個音,其實并不是拉出來的,而是用按弦手指“帶”出的“5”。在做“帶起“時手指要把琴弦按實,弓毛貼在里弦,到節拍時手指輕輕一帶,帶出的“5”音要清脆、純凈。
2、注意的段落。要完全的理解曲子。全曲延綿起伏,要用心去體會、去演奏。《二泉映月》曲子的開頭好使訴說口難開,慢慢切入主題,有時傷感、有時悲憤、有時歡快。給人的感覺就像一位老人向你訴說著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及滄桑歲月,將一肚子怨氣宣泄之后,感覺無比輕松,隨后心情逐漸恢復了平靜,漸漸的消失在夜幕之中。所以說深刻地理解了曲子的感情,才能演奏好曲子。
《二泉映月》的樂譜極為復雜,每個音符都要經過精準的把握,精準的品位要求,才能最終完美演出,在演奏過程中,要刻意強調每一拍,特別是和弦區間,它們表現出來的起伏,可以表達出情感空間以及激情氣氛。
另外,在演奏《二泉映月》時,也涉及一些型式的樂譜,樂手要避免死腔,要不斷變換節奏、變換吐氣力度,有時候要添加節拍,使曲子變得多姿多彩,把樂曲演繹出不同的風格
管樂和弦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說是相近相鄰的!只是概念區分而己的!但它們在譜識上都是一致的!你會管樂!喜吹弦樂是進取的表現!只要加強特別功力的訓練!可以說!肯定沒問題的!這是我北方奇琴的親身實踐經厲呢?是否有道!請藝師補充
回答不會:阿炳本來眼就看不見,他那里會識譜,阿炳的作品是在解放后,被人們發現經過多方了解走防,找到了阿炳并通過阿炳現場演揍的形式進行譜曲,最終將民間藝人阿炳的輝煌作品得以保承發揚。
會
阿炳,男,原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1]
1933年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創作《聽松》。1939年創作《寒春風曲》。阿炳現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先生本身并不識樂譜。
阿炳是拉二胡的,演奏的都是民族音樂。中國傳統樂器和民族音樂是沒有譜的。
民族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于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樂器演奏同樣如此。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曲譜二泉映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曲譜二泉映月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