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江陰城西二胡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江陰城西二胡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劉北茂,別名壽慈,江蘇江陰人,現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天華是兄弟。 劉北茂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劉天華逝世后,他繼承其兄“改進國樂”的遺志,先后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
阿炳生平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后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后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后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琵琶語》的作者是林海。
《琵琶語》出自于林海2003年的專輯《琵琵相》。
林海,中國新世紀音樂作曲家,4歲時開始學習鋼琴,6歲時候即開始創作自己的曲目,一年后登臺演出,并受關注。1992年獲得中央音樂學院本科學士學位,之后在臺灣風潮音樂唱片公司發展,林海是兩岸最受矚目的鋼琴才子,樂評人說他是一位左手西方、右手東方的天才音樂家,有著蕭邦的氣質,以及德彪西的慵懶與優雅,具有George Winston親和而強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豐富而充滿想像的思考性。
林海作曲,
《琵琶語》是由林海作曲,蔣彥演奏的純音樂,收錄于林海2003年6月1日發行的專輯《琵琶相》中[1]。2015年9月15日,中瑞建交65周年慶典晚會上江陰市天華藝術學校民族樂團演奏了該音樂[2]。
《琵琶語》旋律的創作過程非常快,林海用了五分鐘就寫出來了[3]。在創作時,林海專門讓演奏者蔣彥彈奏了琵琶可能發出的各種音色,并由此得到許多啟發。
林海運用了各種可能的方式來表現琵琶,他以世界音樂、古典音樂的作曲、編曲手法,將鋼琴,吉他,貝斯等西洋樂器,混合笛子、簫、二胡、三弦等中國傳統樂器,又加上了民族唱腔以及蒙古、西藏、非洲等少數民族元素。此外,《琵琶語》中有一段女聲是由龔琳娜來哼唱的[4]。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江陰城西二胡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江陰城西二胡廠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