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把位
看一個定弦原把位的按弦手法是屬按把法還是屬切弦法,與其說是看虎口的持琴位置,不如說是看食指的切弦位置。看食指按音是否控制了該定弦的“1”或“5”音,63、37、26這三種定弦調式音階中“1”和“5”并不是主音或屬音的功能,但它們仍然能使每一種定弦的調性特點保持相對的穩定。尤其是在高把位音區活動時,食指按音對“1”或“5”音的控制,更能保證按音的準確度。傳統把位則利用了食指按音的這一特點,以外弦食指控音“1”與“5”的相互交替銜接方式,把把位由低到高地逐漸推。
按傳統把位的習慣說法,從上到下的把位依次為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和最下把。在拉奏中,一般把第三把(即下把)以下的把優稱作“高把位”。演奏高把位的音要注意干金與琴馬保持有1.3尺左右的距離,運弓比較堅實、飽滿,這樣拉到第四把后琴聲仍不會很細弱。
把位越往下推移,按音指距就變得越窄。如果把位往下移動后還是以原把位的指來按音,那將不符音準要求。所以我們在具體按弦時,就要根據把位的所在位置來相應的調整指距。每一把位的指距到底寬狹到什么程度?當然也只有靠敏銳的耳力來糾正了。
換把時左手技術性較強,它要求左手動作主動,按音準確,發音流暢,音色統一。這一切,又都離不開整個右手動作的松動自然、協調配合,換把要達到瀟灑利落、從容不追。倘若虎口持琴緊握琴桿,整個左手動作處于緊張僵持狀態,那將會使換把動作顯得非常生硬、刻板。在旋律的進行中,要善于使用一種內在的換把先行動作。即在每一換把出現之前的那一瞬間,對換把的方位、跨度以及換把方式都應提前有所準備。這就是換把的“先行動作”。通過換把先行,實質上是將時值扣得更準,與運弓的右手也配合得更為融洽了。
換把有滑指換把和跳指換把這兩種方式:
滑指換把:
滑指換把也叫“同指換把”。即換把時利用觸弦的某一按指在脫力的配合下,從這一把中的此音依弦滑行到另一把中的彼音上。
練習滑指換把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換把時一般不存在保留指因素,除了滑弦的那一指外,所有按指都應懸弦而行;
2.滑弦時要保持此音到彼育的圓潤、流暢和純凈;
3.滑弦當中經過的音一概不能發出聲音;
4.滑不準可重來,不可在滑弦過程中放慢速度去摸索音位;
5.滑弦過程中一般不允許換弓。
跳指換把:
跳指換把即換把時按指是“跳”而不是“滑”,所有按指都隨著手腕的移動懸弦而行。當虎口移到“定向”把位的持琴位置時,“嚴陣以待”的某一按指立即準確的落在應有的按音上。
由于跳指換把不可能有按指在琴弦上摸索的機會,全憑虎口在琴桿上的感覺和把位移動時的距離感來求得“跳指”的準確按音,其難度相對來說要大于滑指換把,因此練習時需要注意到以下幾點:
1.虎口移動時所有按指均應懸弦而行,不可在跳指過程中碰出任何聲音出來;
2.“跳指”時應根據音程的大小估計出把位移動的距離;
3.跳指換把是在瞬間進行的,不可跳指后,對新的按音猶豫不決而發出空弦音,也不可在跳指過程中使運弓產生停頓現象。
運用滑指換把和跳指換把均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徐緩深長、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多用于滑指換把;音型緊湊、熱烈激昂的旋律多用于跳指換把。也可以說,運用滑指換把是樂曲情緒的需要,運用跳指換把則是求得準確按音的需要。
不管滑指換把或跳指換把,手腕均應與把位的移動方向構成“逆向動作”即把住下行時手腕往上凸,把位上行時手腕往下凹,這種手形有助于換把動作的主動、敏捷,從而促使按音的準確。如果換把時手腕在琴桿上垂直地升降,并與小臂、手掌構成一條直線,那換把一定顯得笨拙,致使按音刻板、生硬,這種現象在快速旋律中表現得猶為突出。
在原把位按音訓練時,由于虎口持琴位置沒有多大的移動,這樣就支撐了二胡琴身的平衡。開始練習換把后,琴身失去了虎口的支撐力,使二胡的重心不穩,會出現琴身搖晃不定的現象,甚至會鬧出琴桿突然栽倒的笑話。追究其原因,還是左手緊張僵持所至。要使換把動作協調自然,琴桿重心穩定,一方面虎口持琴要盡量減少對琴桿的摩擦力,虎口能在琴桿上自如地滑上滑下;另一方面在換把的過程中,虎口對琴桿又要有一定的依附力,使琴身的重心盡量保持穩定。
新把位
新把位是指在傳統把位基礎上改變了按指程序的把位,一般以以二度音為一個遞進單位,演奏時只有把傳統把位和新把位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更完美地把樂曲表現出來。
新把位是指在傳統把位基礎上改變了按指程序的把位。
傳統把位是以四度音或五度音為一個遞進單位,而新把位則是以二度音為一個遞進單位。也就是說,在傳統把位的某一把上,只要食指按音位置往下或往上移動一個二度音程,就可算作新把位的另一個把位。以15弦來說,傳統把位的原把位為新把位的第一把;如虎口適當往下移動,使食指按音固定在內外弦上的3、7著上,這就變為新把位的第二把;食指按音如固定在內外弦的4、i音上為新把位的第三把等等。這樣,在傳統把位五個把位的音域內,則可劃分出十四個新把位來。
統把位的食指通常按在調式音階中的“1”或“5”音上。而新把位的食指按音則無規律,可以按在調式音階中的任何一音,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它對快速交替的運指提供了更為方便的條件。
傳統把位與新把位的結合:
新把位按音的音準是建立在相鄰的傳統把位按音基礎上的;傳統把位按音的音準又是建立在空弦音,特別是內空弦音基礎上的。所以在很少有內空弦音出現的情況下,有意識的使用一下外空弦音是有必要的,這是衡量音準的主要依據。
傳統把位與新把位各自有不同特點。傳統把位按把固定,按指較有規律,即使換把的跨度較大,發音的準確與敏捷也容易掌握。但對充分發揮弦樂效果,還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局限。新把位的按音則比較靈活,它基本上不去過問按把區域劃分,隨著曲調線的抑揚起伏,在琴弦上縱寬的音域內自由馳騁。新把位對傳統把拉的依附性較大,如果長時間里沒有按傳統把位按指,新把拉的音準就有可能出現搖擺不定的現象。實踐證明:只有將傳統把位與新把位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既可保證了按指的方便,又保證了發音的準確、流暢,才可完美的表現樂曲。
音位把位圖
點擊放大
二胡難拉,很多人都是找不準音位和把位。下面這5張音位和把位的圖解:
D調和G調的音位把位圖解
二胡音位把位圖解,看得見的高清大圖,可打印請自行下載。喜歡的收藏,轉發,分享。需要和老師交流二胡學習和指導的,關注留言評論區,留下你的疑惑。如果有需要把這些音位貼到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