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獨奏曲離騷簡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獨奏曲離騷簡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國學",是相對于"西學"來說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其范圍大致與傳統文化相當,狹義的范圍包括各派經典。
學習傳統文化,并不能掌握知識,試圖從中學到知識或者炫耀,這不是傳統文化的方向。更多的是以德修身、修心的內化過程。
但傳統文化有"三教九流"之分,諸子百家各有所專,各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其經典與解說浩如煙渺,若不加選擇地隨便抓起一本就讀,很難入門。可以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擇一個派別進行粗讀,看是否有心得,若不得于心,可以再看看其他派別。
因而,"有得于心"、"于我心有戚戚焉",放到自身實踐之中去理解和判斷。合則取,不合則去。
謝謝邀請!
祝您愉快!
教學國學有以下教學經典方法:
1,一般的朗讀法,集體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老師可在課堂上靈活應用。
2,拍手朗讀。借助動作幫助記憶。
3,擦字記憶法。老師板書隨著學生朗誦逐漸擦去內容。
4,角色調換法。
5,卡片記憶法。
6,游戲鞏固法。
7,實物圖片展示,加深學生理解記憶。
8,故事演練法。
國學,他最要的核心在于智慧,學國學能開智慧,初開始學國學不需要廣大的學,就要選擇某一部分,等開智慧了才來廣大的學習,真正的大智慧,會令一切法歸源,歸于無而達無為。如果不了解這個特點,專用邏輯的思維來學習,恐怕,這是知識的灌輸。學習國學為什么能開啟智慧呢?初開始學國學如何抓住根本而速開智慧呢?應該知道,中華的智慧,道就在日常生活中,道就在平常,在平常中體道,學國學能夠用來體道而開智慧,這是在提煉生命的本質,就是在體悟生命的本源,這是一種生命的高級享受,這不是功利負擔的知識灌輸。
學國學有了體驗,就可以試著用來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例如,得意忘象,是成語,中華文字,它是一種象形文字,得其意就忘其形,這樣就能直會本真,西方的哲學叫本質,西人的哲學 如何來求本質呢?他們用邏輯來抽象思維,這兩種方法那種優勢?西人的這種方法造就了許多的哲學家,亦就是幾百位吧,中華的這種方法,成就了許多的圣賢,這有多少呢?這數字成千上萬。再從這本質的體驗來說,更值得比較一下。西人的哲學求本質,最后發現非常困難,后來就有科學這實證的學科,這帶來了巨大的人類變化,但是問題隨之而來,造成了各種末日危機,人類正在被迫逃離地球。中華得意忘象之法,能于一色一香即能究不物宇宙的本源,這種方法,還在中華的現代中國大量存在著,普通老百姓就能在生活中體究大道。
失去文化之根,現代人不會進行自我內省的正確認知,這已造成了太多的社會問題,
比如,在百年中,我們舍棄了儒學,從各個方面來丑化、批判之,事實上,儒家學問,包含千古不易的真理,舉《中庸》之秘來說, 憨山大師云: 中者。人人本性之全體也。此性天地以之建立。萬物以之化理。圣凡同稟。廣大精微。獨一無二。所謂惟精惟一。大中至正。無一物出此性外者。故云中也。庸者。平常也。乃性德之用也。謂此廣大之性。全體化作萬物之靈。即在人道日用平常之間。無一事一法不從性中流出者。故吾人日用行事之間。皆是性之全體大用顯明昭著處。以全中在庸。即庸全中。非離庸外別有中也。子思得孔子之心傳。故述其所傳者如此。命其名曰中庸。。。。這種古祖對人的本性本質究竟認知而建立的學問,謂之道,這與西人把一切學問建立在人性是惡的認知上,有相當大的區別。西方的文化至今無法對人本質究竟研究,這種狀態表現在宗教、心理學、哲學、大腦研究、意識研究等諸多方面,而儒學基于對人本性的認識,建立的學問體系,數千年中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現在能重新認識其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儒學本身,這還會對現代西方文明產生巨大的作用,會對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產生積極的啟迪作用,這全然出乎幾十年來對儒學的消極認識。假如我們學會儒家的這種人生真學問,在生活中就會避免諸多的心理、道德問題,能體道于生活,雖在繁雜的世間,而心靈卻因與道相契帶來內心巨大自由自在。
承蒙提問,略分享:
學國學途徑有二,其一經史子集,擇其要者精讀,余則泛覽。其二或可尋明師,不可徒以聲名論其學也,再者,多讀49年前之曆代著作,今人之作,當慎之又慎!
古典音樂的發展時期多指從巴赫到貝多芬時期,而貝多芬是將古典音樂過渡到古典浪漫音樂的最重要人物。古典浪漫音樂經貝多芬開始,后舒伯特,舒曼,韋伯,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斯特勞斯,比才,圣桑,格林卡,斯美塔那,格林卡,愛爾加,拉赫馬尼諾夫,穆索爾斯基,西貝柳斯等。古典浪漫后期是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西貝柳斯的晚期作品。以上是器樂曲。歌劇有意大利歌劇和莫扎特,瓦格納代表的德奧風格的歌劇。
人的很多行為與當下的現實環境無關,但是你會覺得它與你的心靈更為接近,如讀書、戀愛、思考。曾經很多個夜晚的散步,我帶著隨身聽聽比才的《卡門》選段,感受視覺與聽覺兩個迥異的世界。
在另一段不如意的日子里,我沉迷于西貝柳斯的《悲傷圓舞曲》,借以舒緩憂悶的心情。
有人認為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尾段表現的是性愛主題,我是真實感受到它死亡的主題。意大利電影大師維斯康蒂似乎作了個中和,在電影《死于威尼斯》里用了這首曲子,表現了愛與死。確實,死讓愛永恒,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
中國的古典音樂我喜歡古琴曲、古箏曲及二胡曲,如《思賢操》《普安咒》《酒狂》等等都是手機里常存得空就會聽的曲子,聽著親切。
梅花三弄,酒狂,平沙落雁,瀟湘云雨!古琴不同于任何樂器,不是象現代樂一樣通過旋律來表達情緒,也不是通過音調的婉轉曲折來表達情景心緒,而是通過指法的變化來表達心里狀態,通過弦音的配合來表達意境!所以古琴是道樂,最是難懂,凡是在節奏,彈的動作美觀度,心情情緒方面著手去練習,評價的皆是不懂古琴!
我有段時沉迷流行音樂,古典通常是為考試為升學所迫而聽,但是這幾年反而不再聽流行,古典沒斷過。
看到這個問答我第一反應就想到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作為其最偉大的交響曲,全曲80分鐘的長度,重點在于其音樂內容對人性及世界期許。
貝多芬被稱為“樂圣”,但貝多芬這一生卻是悲苦,在從小就被爸爸虐待,好不容易成名身體出現問題,得知耳聾時差點自殺,好不容易得到姪子監護權,姪子又自殺.....
所以貝多芬的音樂讓人感覺難受,扭曲,但想征服的慾望,甚至有著戰勝的企圖心。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一及第三樂章以冷血著稱,缺乏感情的角度完成龐大曲式音樂完美的境界,慢慢銜接到大調,彷彿在回顧自己一生的奮斗出些許微弱的曙光。每回聽時總感覺沉悶,管樂半音顫音讓人怎麼聽都難受。
到了最后一樂章,男中音宣敘調“前面都不是我要的!”,而后帶入了著名的“歡樂頌”,以各種作曲手法堆跌,將曲子帶入高潮,以歡樂為中心,經過熱烈的快板和莊重緩和的壯板,到達鼎沸的極急板,在嗡鳴的歡騰氣氛中結束。歡樂頌選自席勒詩,中心思想世界大同,貝多芬晚年面對家人逝去,疾病纏身卻勇于面對及征服,期許世界光明的一面,值得所有人去學習。
我從第一樂章開始品味,才能理解這部作品為什么被稱為“命運”。倔強生命落幕時分的絢爛壯麗,但至死時也高呼著:我就是風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獨奏曲離騷簡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獨奏曲離騷簡譜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