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秦雪梅全部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二胡秦雪梅全部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豫劇是在中原官話的基礎上誕生的劇種。蘇魯豫皖包括河北南部、湖北北部、陜西東部都最流行豫劇。說中原官話的,聽豫劇的達到七億人,遠比聽京劇的人多。京黃豫粵四大劇種,豫劇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豫劇流派眾多,淵源流長,文化底蘊豐厚,不是那一個劇種所能比的。第一大劇種應該是豫劇。
京劇啊!北京的地方劇種,被譽為國劇,清代末期,來自安徽、湖北的徽班和漢班和來自江蘇的昆曲還有北京附近的北方傳統戲曲互相融合發展而成。各方面發展到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極致了,完美體現了東方程式化的表演模式。
豫劇
不僅僅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這附近省份都在聽豫劇,臺灣也有豫劇院團!!
如果有機會來河南走走的話,就知道為何豫劇的聽眾鋪天蓋地!
在安陽這個不大的豫北小城,有豫劇崔派(崔蘭田)專業劇團,每天早上或下午,走進任何一個公園,市區任何一道河邊、一處廣場總會有十幾個民間豫劇愛好者組成的草班戲臺在拉弦唱戲!愛好者們要早早的預約排隊,才能跟樂隊唱上一段!
幾個感人的場景始終記憶猶新,是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到的:
場景一:一次在劇院聽完戲,觀眾不走,熱烈鼓掌歡迎演員再次出場演唱,一位演員返場唱了豫劇《朝陽溝》的選段《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唱到高潮的地方,臺下近千名觀眾配合著一同演唱,臺上臺下形成一種聲樂共振,身處其中。真是無比震撼和感動!
場景二:一次在公園里,見群眾們圍的好幾層在聽戲,我走近后發現,是一位我經常遇見的坐在輪椅上的偏癱老大爺,在唱《南陽關》,他用假聲唱的滿臉通紅,大汗淋漓,那支還能動的左手,激烈地拍在大腿上打著拍子!一圈的群眾不停地叫好!這樣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使勁全身的力氣盡情的演唱,深深的打動了我。
場景三:“戲癡”這個概念或許只有在電視劇里見到。但在安陽街頭,我經常見一位五十來歲的男人,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賣各種皮膚藥膏,他的車把上始終掛著一副鑼鼓镲和豫劇專用的打擊樂器“梆子”!他走到哪里,都會有不少群眾圍著他,給他伴奏,聽他唱戲。每次在安陽橋附近遇到他在給群眾唱戲,我都會停下自行車,聽一會,內心很是感慨,這個人好像神智并不太清醒,但一旦唱起戲來,卻全神貫注,精彩異常。記得有一次是在冬天,我走到安陽橋旁,遠遠看見,他頭扎白孝(白布方巾),匍匐在馬路邊上,邊唱邊哭。這次或許是天太冷的緣故,并沒有人圍觀,只有他自己倒在地上十分投入地唱,唱的是豫劇名段《秦雪梅吊孝》,唱到悲情處,他兩只手一前一后用力拍打在柏油路上,啪啪響,手拍的紅紅的,后來,唱到極悲之處,用手指頭扣著堅硬的路面向前爬,看著他極度悲傷的演唱和淚流滿面悲痛神情,我無法看下去,流著眼淚默默地離開了。心在想,在河南,在豫北,有這樣癡迷于豫劇的群眾!!我也理解了那幾年梨園春為何火爆異常。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有數不清的老百姓在聽戲,唱戲!!這么好的濃厚的戲劇氛圍,豫劇怎會不興盛!!
說到地方劇種,我認為豫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至于為什么這么說,下午請大家看一組數據。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以外,在安徽、北京、甘肅、貴州、河北、黑龍江、湖北、吉林、江蘇、遼寧、青海、山東、山西、陜西、四川、臺灣、天津、上海、深圳、西藏、新疆等省份市區都有劇團分布。
全國共有專業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達到10萬多人,輻射聽眾人數更是數億。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有167個院團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
下圖是羅列的一些分布在各省市區曾存在的和現存的部分主要豫劇團。
因此,種種數據表明,豫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地方劇種。
感謝您的閱讀!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秦雪梅全部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秦雪梅全部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