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好像已經不大愛逛公園了。
和逛公園相比,還有著太多更有趣的休閑方式。
但對于阿姨爺叔來說,每天去公園唱歌跳舞,就如同上班打卡一樣平常。
“每天都去,這么吵,阿姨爺叔自己都不累不煩嗎?”
小觀近日來到中山公園,在這塊“隱秘的角落”,探訪屬于阿姨爺叔的音樂江湖。
vlog:《中山公園的音樂家們》
上海的阿姨爺叔,一直都很特別,做什么事,都講究“腔調”二字。
即使是去公園里跟朋友們一起“吹拉彈唱”,彭友元依然會穿好襯衫、長褲,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又要回單位上班。
靠近中山公園北門有一處林蔭小道,雖然偏僻,但順著歌聲走過來,還是很容易找到彭友元和他的“歌友”們。
坐著C位拉二胡的老先生就是彭友元
每天上午,彭友元要給在場十幾位老朋友唱歌現場伴奏:戲劇,可以,流行樂曲,也可以,還有許多小觀連聽都沒聽過的老歌,不管歌友們要唱什么,彭友元都可以自如演奏,儼然是中華曲庫。
“你一定要好好和彭老師聊聊。”聽說小觀來公園采訪阿姨爺叔的音樂生活,唱歌班的歌友們都極力想把彭友元推到臺前。
但想要跟彭友元說上幾句話,實屬不易。
別害羞,一起來唱歌吧!
從早上9點開始,11點半結束,彭友元就一直忙著給大伙伴奏。
敢在公開場合唱歌,一般都有兩把刷子。
72歲的老徐對于唱歌班頗為自豪,“只有唱得好的,才能在這里唱。”老徐詳細地向小觀解釋唱歌班的入選規則,“最開始有人圍觀,想唱又不好意思,我們鼓勵他來唱,但是我們這是現場伴奏的,要是一次唱得不好,就不好意思唱第二次了。”
顯然,老徐認為自己是屬于唱得好的那一類。
老徐拿起麥克風,唱腔加上動作
仿佛就站在八萬人體育場的中央
76歲的老張,并不同意老徐關于唱歌班入選規則的說法,“每個人來這里都能唱歌,鍛煉身體嘛!”
老張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因為有唱歌底子又性格開朗,他“自覺”地成為了這群人中的組織者,安排阿姨爺叔的唱歌順序,現場指揮合唱,當然也要選擇在合適的時候一展歌喉。
輪到老張上場了,他先輕聲與彭友元交待即將演唱的歌曲,隨后,拿起話筒,笑著對大家說:“下面這首歌,送給我們在場的所有朋友”。儀式感十足。
與別人都帶麥克風和樂器不同,老張隨身的小布包里,裝的都是他和老友出門參加比賽的紀錄,隨手掏出的資料仿佛是一疊獎狀,“我們還去海南、新疆參加比賽咧!”
唱歌班的歌友們都唱過一輪
終于也輪到老張出場了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在公共場合放聲高歌。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來這里唱歌時,70歲的荷花說:“那會還是有一點害羞的,跟大家在人群里哼唱,他們就鼓勵我說‘荷花’你也唱吧,我頂著個破鑼嗓子就上了。”談及為什么來中山公園唱歌,荷花的想法跟大家一樣:“唱歌心情好啊,還能鍛煉身體,只要有空我就來。”
不約而同的,談到來唱歌班的目的,阿姨爺叔都說是為了強身健體。
與別人不同,在一旁小徑的老高喜歡獨唱,嗓門大、高音勁、底氣足,稱他為“中山公園帕瓦羅蒂”并不為過。
為啥不和大伙一起唱呢?老高說:“要排隊,一早上都唱不了兩首”。
老高的獨唱總是憋足了勁,仿佛是在和隔壁唱歌班的歌友們比賽,也正因如此,老高總是大汗淋漓,“流點汗好,鍛煉身體,每天都來。”
為了能多唱幾首歌
老高選擇個人獨唱
84歲的“中華曲庫”
中午11點一刻,老張招呼著大伙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這意味著今天的唱歌活動也接近尾聲。這時候,彭友元才有時間跟小觀說幾句話。
臨近活動尾聲
阿姨爺叔在老張的招呼下合唱
作為“中華曲庫”,彭友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工男,70歲以前甚至沒有正兒八經地接觸過樂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忽然覺得,拉二胡也挺有趣,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一拉就是14年。
雖然不是專業出身,但彭友元對音樂的卻相當執著和熱愛。
和周圍的“70歲小弟小妹”不同,彭友元已經84歲,只要不下雨,幾乎每天上午,他都會拉著小拖車,裝好樂譜、二胡和簫,步行半個小時來到中山公園與老友相見。
“我是最支持老年人搞搞音樂的,在公園里面唱歌有什么不好的?”彭友元很支持“弟弟妹妹”們唱歌,唱歌能認識新朋友,能鍛煉身體,有這兩樣,老年人就能有一個好心情。
不唱歌,彭友元要怎樣鍛煉身體?
彭友元指了指自己的腦門,一笑,“拉二胡,所有的樂譜我都能記住。”每天給大伙伴奏,彭友元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別人都是通過唱歌來鍛煉肺活量,而他卻是靠著記樂譜來鍛煉自己的大腦。
如果是不熟悉的樂曲
彭友元偶爾也會看看曲譜
彭友元很看重一起合唱的朋友們,雖然他并沒有組織過誰來這里唱歌,但唱歌班的熟面孔他都認識,“總共有三四十號人吧,大家都喜歡唱歌,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不能在公園唱,大家就都在家里唱。”
“我們也不搗亂,大家都是為了身體健康。”
藏在公園里的薩克斯樂隊
靠近公園南門的小亭子,常年“駐扎”著一支演奏薩克斯的樂隊。
老周練薩克斯才8個月,小觀見到他時,他正在演奏日本歌謠《星》。
戴上墨鏡的老周
吹起薩克斯來酷勁十足
“哎呀我這遍有點卡殼,你再幫我錄一遍好么?”看到小觀拿著設備拍攝,老周毫不怯場,樂呵呵地又把曲子吹了一遍。
坐在小亭子里的朱師傅和梅花,練習薩克斯更長一些,演奏的樂曲也進階到雙人合奏的曲目。朱師傅耐心地介紹薩克斯的演奏原理,“想吹單音容易,想吹長音顫音,就要這樣這樣”,一招一式,腔調十足。
朱師傅和伙伴們一起合奏
“你們想學哇,想學來這里也可以。”老周熱情地拉小觀入伙,他介紹,在這里練習薩克斯的,雖然都不是專業樂隊出身,但基本上也都是練了兩三年以上的老法師,反而他自己是個菜鳥,老周說:“最開始也是覺著好聽,就來跟大家一起玩。也不收學費,你想學就有人教。”
來自“愛樂樂隊”的老江湖
專門教薩克斯的人是江圣培。
在薩克斯角,人人都背著薩克斯,只有江圣培是空著手,瞇起眼睛聽大家哪里吹得不對,一曲終了,總是忍不住要走上前跟演奏者交談幾句。
這也難怪,江圣培曾經是上海白玉蘭管弦樂隊的業余長笛手,現在他和同伴們也一起加入了“愛樂樂隊”——“彭浦新村愛樂樂隊”。
大家喜歡稱江圣培為“江老師”,中山公園里還有跟著江老師學習長笛演奏的一位徒弟,“徒弟”老杜告訴小觀,自己一個人演奏,無論周圍多少人圍觀,都不會緊張,只有當江圣培走近時,就會有點亂了分寸,“吹得不好,要被批評。”
老杜一個人在演奏長笛
當小觀問他在這教薩克斯要不要收費時,江圣培滿臉疑惑:“大家一起玩玩音樂,怎么能說收費,再說,我也就是聽到別人吹得有困難了,指點一下,喊我老師都談不上。”
江圣培說,自己習慣了來公園鍛煉身體,這里吹薩克斯的都是老朋友,自己沒事干就來看看大家。
那音樂到底是怎樣跟鍛煉身體聯系到一起的?作為“老法師”,江圣培解釋,吹薩克斯除了練習肺活量,也能讓老年人發現自己身體的變化,“原來能吹的音突然吹不上去了,手指控制不住按鍵了,這都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變化。”
老周說得更具體,“我原來上樓呼哧呼哧上上停停,現在練薩克斯八個月,一口氣上樓絕對不是問題。”
能見到朋友
能鍛煉身體
能開心地唱歌跳舞“嘎山湖”
公園里的一畝綠地早已成為
阿姨爺叔心中的“音樂圣地”
你家附近也有阿姨爺叔的音樂江湖嗎?
留言告訴小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