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曲喜送公糧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曲喜送公糧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有一首歌曲《揚鞭催馬送糧忙》,描寫是上個世紀人民公社時期農民送公糧的場景。何謂公糧,即征購任務,是指農業稅征收和糧食統購的總稱。征與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征”是農民向國家無償地以糧交農業稅的一種方式,“購”是政府下達的有償糧食統購任務。老百姓稱之交“皇糧國稅”,俗稱“交公糧”。
在那計劃經濟年代,糧站是“旱澇保收”的國營企業單位,職工是令人羨慕吃商品糧的戶口。全縣每個公社有一座糧站,可是金渡公社竟然有兩座糧站,豸嶺糧站坐落在金渡大隊,柘樹嘴糧站坐落在龍口大隊,柘樹嘴糧站始建于七十年代初。我的家鄉是全縣頗負盛名的糧產區,兩座糧站都瀕臨白蕩湖畔,水路通湖達江,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和“深挖洞廣積糧,要準備打仗”的時代背景下,縣革委會決定在金渡公社再建第二座備戰糧站。
70年代交公糧的知名歌曲之一是《大海啊故鄉》,這是一首由豫劇改編而成的歌曲,歌詞描述了農民在農田勞作、交公糧的艱辛和對家鄉的眷戀。這首歌曲在當時非常流行,成為了70年代交公糧的代表之一。
還有其他一些與農民勞動、農田生活有關的歌曲也在那個時期廣為傳唱,如《東方紅》、《在那遙遠的地方》等。
以下是一些70年代交公糧的歌曲:
《交公糧歌》:這首歌曲是當時宣傳交公糧政策的代表之一,歌詞中表達了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支持和參與。
《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以漁民為主題,歌頌了他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其中也涉及到了交公糧的內容。
《喜送公糧》是1970年代由顧武祥和孟津津創作的二胡曲,描繪豐收后農民們運送公糧的場景,在文革時期風行一時。該曲為復三部曲式,由引子、華彩、尾聲組成。引子基本以歡快、短促的音構成,多有裝飾音。然后經兩小節揚琴間奏后進入呈示部,以跳躍的弓法象征挑擔的律動。中段為橫線條旋律,富于歌唱性,到第68-71小節達致高潮。第79小節后進入華彩樂段,描寫領隊的吆喝及回聲,以及后來隊伍的重上征途。119小節開始的尾聲則描繪了送糧隊伍的遠去。
下面我回答:如果有人說,坐姿正確、右手能運弓、左手能持琴按弦能拉一首普通(歌)曲子,就算學會了二胡,那么我認為二胡很好學。但學二胡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學好,首先我們要學識譜,掌握好音符時值、符號、音位把位圖、節拍、節奏、音調的知識,這是樂理知識很重要的一環。在懂得上面所講的基本演奏方法外,我們要學會運弓(它控制著音色的變化),包括長弓、短弓、連弓、分弓、快弓、頓弓、顫弓、斷弓、跳弓、拋弓。還要學會換把(同指、異指),學會揉弦(滾揉、壓揉、滑揉、摳揉)等,學會滑音(上下滑音、墊指滑音、回滑音),學裝飾音、顫指音(打音)、撥弦、泛音,以上是我們學好二胡必須要掌握好的基本功和技巧,可見二胡是多么的難學(不好學)!因此我們自己只有拜聲樂老師為師,不斷努力學習以上樂理知識和二胡演奏時的演奏技巧,自覺不斷完善自己演奏水平,這樣學才能自覺把我們自己的演奏水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不懂音樂的也能學嗎?答案是肯定的:能學。因為要學二胡的每個人都是從不懂音樂開始到懂音樂的,是認識到再認識的過程,我們只有向器樂老師請教,多聽音樂,多去練習識譜,同時與二胡練習并進學習。這樣,不懂音樂的也能學好二胡。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回答了:“二胡好學嗎?怎么學?不懂音樂也能學嗎?"的答案。敬請收看,多多關注和評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曲喜送公糧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曲喜送公糧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