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南泥灣二胡完整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南泥灣二胡完整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南泥灣》是一首創作于1943年的中國歌曲,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該歌曲最初由郭蘭英演唱,是中國共產黨為宣傳八路軍359旅在南泥灣展開大生產運動而作。該歌曲在中國中國傳唱比較廣泛。歌詞中「陜北的好江南」所指即是南泥灣。
《南泥灣》是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原版名歌 南泥灣》,1990年03月發行。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結果,《南泥灣》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1941年春,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喊著 “一把撅頭一桿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開進了荊棘叢生、虎狼出沒的南泥灣。他們白手起家,苦戰兩年,硬是用汗水換來了牛羊成群、稻麥飄香的大好局面。
這是一曲人類戰勝自然的頌歌,這是一首英雄禮贊 。
第359旅718團團長陳宗堯把團部搬到山頂上,白天勞動,晚上辦公。一次身患重病,大家勸他下山休息,他卻說:“不完成黨組織交給的開荒任務,寧死也不離開山頭。”政委左齊在戰場上失去了右臂,不能拿镢頭,四支隊隊長蘇鰲也是殘廢,他們便每天挑起擔子給山上的戰士們送水送飯。郝樹才創造了4.4畝的日墾荒最高記錄.......
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就強烈吸引著許多知名人士,他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訪問,并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范亭的《南泥雜詠》20多首詩作,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對南泥灣墾荒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贊揚。
1943年,陜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漸入高潮,作為“生產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邊區。這一年,延安軍民精心籌辦了慰問品,并帶上文藝節目,要到南泥灣去慰勞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在負責準備文藝節目時,想到應該排練一個和第三五九旅有關聯的節目。
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于構思出一個名為《挑花籃》的秧歌舞,它由8位女演員挑著8對花籃,伴著插曲在臺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灣》。詩人賀敬之接到為該插曲創作歌詞的任務后,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特別是第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認識和體會,充分醞釀,一氣呵成寫出了歌詞,由馬可采用陜北民歌的調式,為它譜了曲。
秧歌舞《挑花籃》在南泥灣慰問演出中,極受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歡迎。王震高興地走上舞臺,與該節目的演員一一握手,并與她們合影留念。
歌曲《南泥灣》就這樣誕生了。
1943年,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優美、抒情,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
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
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南泥灣二胡完整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南泥灣二胡完整譜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下一篇
拉二胡雙手和弦,二胡雙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