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伴奏曲賽馬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伴奏曲賽馬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59年,黃海懷創作了二胡獨奏曲《賽馬》。《賽馬》是一首描繪內蒙古大草原人民在節日中賽馬情景的二胡獨奏曲。它以二胡這種簡單的民族樂器,使用多種演奏技巧,表現了賽馬時那種萬馬奔騰、蹄聲“得得”的壯觀場面。
聽來使人仿佛置身于千軍萬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隨著跳蕩的節奏而心潮起伏,對遼闊神秘的內蒙古草原無限神住。
在此曲中,黃海懷將一個整段的樂曲用撥弦技巧奏出,使該曲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成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表演賽馬二胡技巧】
一、盡量保持自然狀態。說的放松并不是肌肉的完全松弛,科學的放松原則,是指絕不把勁使在不該用的地方,而要將力量集中用在必要的點上。具體舉例講,演奏時兩腿放平,兩腳著地是符合自然坐態的。又如,演奏時兩肩自然下垂,這樣既輕松,美觀,又便于充分利用手臂的重量。再如,持琴時在上把位,左大臂與體側應保持45度角,這是一個最佳的角度,既自然松弛,又利于演奏。當把位換至中下把時,大臂應該隨之而下降,與體側的角度變小。在拉弓時,右大臂過早抬起,或推弓時大臂不能及時收回,使大臂架起,既浪費了抬大臂的力量,又抵消了手臂下沉的重量,還是右半弓的發音難于控制,所以它也是不符合科學放松原則的。總之,在演奏狀態上,講放松就一定要把握住自然與必須這兩個前提。
二、充分利用自然重力。如二胡演奏中弓子貼弦的力量,就主要來自于手臂下沉的重力,再經過中指與無名指的動作來改變力的方向,從而形成弓毛對琴弦的一種斜向壓力。又如,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換把時,只需虎口一松,手臂就會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根本用不著再人為地加什么力量了。
三、充分利用自然慣性。如在換弓前,右手應該及早地放松,讓最后一小段弓子依靠慣性來運行,到換弓時,正好將慣性的力量消耗完,使下一弓能夠自然地與之銜接。還有一些弓法技巧,如拋弓,自然跳弓等,本身就是利用弓子運動的慣性來演奏的,如果不能掌握其規律,是很難運用好這些技巧的。另外,在演奏長音時,弓毛要在發音的瞬間“抓”住琴弦,右手要拿住弓子,給予一定的力量。但當長音發出后,右手就應該隨即放松,以能保持琴弦正常的延續振動,而不必始終緊緊地抓住弓子不放。總而言之,要想獲得最佳的音色效果,放松是根本。放松并非不用力,而是用力恰到好處,要在放松的基礎上來用力,這樣發出的音色才會優美動聽,旋律流暢而圓潤。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伴奏曲賽馬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伴奏曲賽馬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