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結構示意圖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結構示意圖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二胡的結構
一、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箱,琴桿是支撐琴弦、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桿、琴頭、琴軸、千斤、琴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另外還有松香等附屬物。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或烏木制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 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 厘米。有些地區則制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后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為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為蟒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并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并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
琴桿也叫“琴柱”,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 厘米,直徑約為0.55寸。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凈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制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二、琴軸用來調節二胡的音高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
高胡的結構及用料與二胡類似,琴筒比二胡要小。
高胡的構造,制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多為圓形,長13厘米,前口外徑8.6厘米,筒后口不加音窗。一般用鋼絲弦,也有外弦用鋼絲弦,里弦用絲弦的。
七十年代初,根據橢圓形揚聲器的聲學原理,將高胡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使共鳴頻率范圍寬、音量大。扁圓形琴筒長14.5厘米,前口長徑10.3厘米,短徑7厘米,后口長徑11.3厘米,短徑7.8厘米。蒙皮改為橫鞔,琴弦適當加粗,琴桿也由圓形桿改為橢扁桿。扁圓筒高胡和扁圓筒二胡配套使用,音質非常和諧統一。對稱扁八方筒高胡,可與對稱扁八方筒二胡一起配套使用,滿足了民族樂隊的需要。
七十年代制成的三弦高胡,琴筒前口呈扁八方、后口為正八方形,琴筒內設喉管,采用立體音窗,新增的一條低音弦使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可演奏簡單的和弦。
高胡的構造、制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于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制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制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它的這一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在樂隊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一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著特別豐富的表現力,適于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結構示意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結構示意圖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