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獨奏翻身道情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獨奏翻身道情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翻身道情》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是根據陜北道情的曲調填詞而成的一首革命歌曲。全曲節奏歡快,熱情奔放,旋律樸實優美,利用陜北道情酣暢淋漓的音調,表達勞苦大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文章從歌曲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以及演唱等幾方面進行闡述,以期能夠為革命歌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繼承與發揚貢獻綿薄之力。
道情戲是我國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宋代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
清代乾隆年間,流傳于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品種。 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臺前后,流行于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臺,流行于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豐年間和宣統年間兩度搬上舞臺,但沒有能繼續下來。
新中國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晉南的河東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東的藍關戲等道情戲也相繼發展成為舞臺劇。
陜北道情最早出現于清澗縣東解家溝的玄武村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經、演唱、誦詠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據《唐書·禮樂志》“調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樂工制道調,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釋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調也,與法曲異名而同實”的說法便可得知,道情產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觀內詠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贊體。后來吸收了詞調、曲牌,演變成為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
陜北道情最早出現于清澗縣東解家溝的玄武村。據該村道情藝人王儒倫口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藝人前來本村和附近的寨溝演出,始將山西道情傳入清澗。
后與當地的民歌結合,并吸收了眉戶、秧歌的藝術成分,形成了清澗道情。最早組班演出的是王儒倫的老爺爺,稱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緒年間至本世紀三十年代,清澗縣出現了史家河、巖頭、袁家河、樂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
他們經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戲傳播到子洲、子長、志丹、橫山、綏德等地,出現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興盛局面。演出形式從坐唱發展為舞臺演出,成為各地廟會賽戲的主要娛樂品種。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戲,晚上鬧秧歌社火。
每年春節期間,村與村的道情、秧歌班子還要進行下帖和還帖式的相互邀請演出活動,當地稱為鬧紅火。
民國二十四年(1935)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陜北道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道情藝人在傳統道情的基礎上,于橫山等地創造出一種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陜甘寧邊區人民革命斗爭生活的現代戲,故被群眾稱為“翻身道情”。
藝術風格與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壯,新道情歡樂、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時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歡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鄉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澗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陳家坪班、坡家溝班、八斗岔班、淮家灣班、橫山破羅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灣班、強家溝班、劉家川班、子長強家溝班、榆林鎮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北新道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各村堡的民間班社不斷擴大,一些班社還購置了新箱,培養出了一代新的演員,并創作演出了大批現代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獨奏翻身道情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獨奏翻身道情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