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高級的二胡特點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高級的二胡特點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賽馬》這首樂曲是根據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音樂創作而成。樂曲將蒙古風格的音階和節奏同漢族音樂中常用的裝飾音巧妙地結合使用,使樂曲即有歡快奔騰的場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同時,撥奏和連奏的技巧運用,使樂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具有“二胡歌手”稱號的朱昌耀運用自己扎實的深感技巧將這首樂曲表現的栩栩如生。
《賽馬》是由著名作曲家黃懷海在1964年創作的。樂曲表現的是我國內蒙古人民在傳統節日“那達慕”盛會上進行賽馬比賽時的背景。
《賽馬》的旋律簡單,主題是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黃懷海先生從這首民歌中得到創作靈感憑借自己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僅有四句十六小節的民歌,升華為一首風靡全國,響徹海內外的傳世之作。
樂曲開始時描寫了奔騰激越縱橫馳騁的駿馬,來刻畫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接著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過對民歌錦上添花地變奏,創造性地運用大段落的撥弦技巧,使樂曲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隨后自然地引出了華彩樂段,這是模仿馬頭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獨白”式的音樂。它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同時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難度水平。樂曲的最后,以第一段旋律的變化再現結束全曲。
《賽馬》黃海懷先生創作以后,經由閔惠芬大師訪問蒙古時候,即興改編,后經過沈立群同志改編,演繹成今天的更為短小精悍的版本,舞臺效果更為強烈。
【曲調特點明快,詮釋了奔馬馳騁于千里草原的壯闊景象,要駕馭這首曲子,需要有極強的表現張力,極強的表現力,再加上極強的表現欲望。尤其是此曲最后,用胡琴所表現出的奔馬嘶鳴的那段音樂,是整首曲調的高潮......... 直至樂曲聲戛然而止.....具有藏族風格,然人聯想到蒙古人民的那達慕大會的盛況...】
二胡是一種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于中高音域樂器。現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狀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制琴師通常以木材制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師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制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
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則采用蟒蛇皮。 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
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
國內著名演奏家嚴潔敏老師、于紅梅老師、趙戈老師、田再勵老師都在使用李懷剛師傅的二胡弓。
李懷剛,國內著名的二胡弓子制作大師,在老北京民族樂器廠從事二胡弓子的研發與制作長達30多年。
潘榮亮師傅(李懷剛師傅的女婿),在繼承前輩豐富制弓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創新的方法,并與國內著名的演奏家趙戈、嚴潔敏老師,一起對二胡弓進行了大膽成功的改革,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
李懷剛二胡弓分4種:高級二胡弓(紅竹單節)、專業二胡弓(紅竹單節)、專業二胡弓(紅竹長節)、湘妃竹二胡弓。
李懷剛演奏級二胡弓(紅竹單節)的特色:
1.弓長830毫米,弓桿采用精選的福建紅竹,粗細均勻,直徑7.1mm左右;竹桿不打磨去皮,上紅清漆,保持竹的本色。這樣不僅保持了手感,而且竹桿的彈性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演奏快節奏樂曲時,跳弓得心應手。
2.節的位置、弓尖和弓尾彎度的特殊設計,保證了演奏過程中,桿直不彎曲,從而達到握弓時控制自如。用眾多老師的話說,就是好使,不傷手。
3.精選的紅竹不打磨去皮,保證了弓桿的重量。按潘師傅的話說:不能太輕,要有分量、壓手。
4.弓毛精選整根的原馬尾,250根左右。原馬尾顏色微微發黃,不漂白不打結,經久耐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高級的二胡特點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高級的二胡特點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下一篇
蝶戀花國樂二胡,蝶戀花二胡獨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