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中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chǎn)生于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guān)于二胡最早發(fā)源何地,據(jù)宋代學者陳旸在他所寫的《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就是說“奚琴”本是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拉弦樂器。后來流傳開來。從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看來,既然在“中軍置酒飲歸客”的場合中也出現(xiàn)了胡琴,可見胡琴在唐時就已經(jīng)流行并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jù)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我國宋朝大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夢溪筆談》(卷八)中曾經(jīng)記載過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徐衍能為皇帝演奏,自然時很有藝術(shù)造詣的藝術(shù)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綿綿,情聲并茂,回腸蕩氣,聽得皇帝大臣個個高興。忽然,只聽“嘣”的一聲,原來,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處,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二胡”成了“一胡”。在這種場合,拉斷弦時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頭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個單弦上繼續(xù)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里還想得起吉利不吉利,還夸獎他演技高,重重獎勵了他呢。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中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說明在北宋時已出現(xiàn)了馬尾胡琴。自元代開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應(yīng)用,而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種戲曲伴奏,民間樂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來,二胡的演奏更是進入了興盛時代,逐步成了江南絲竹等民間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他所創(chuàng)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chuàng)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shù)在30年代開始登上了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可以這樣說,劉天華先生開創(chuàng)了二胡演奏藝術(shù)的新紀元。在這以后,出現(xiàn)了華彥鈞(阿炳)、劉北茂、蔣風之、陳振鐸、陳永祿、陸修棠、孫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作品如《二泉映月》(華彥鈞)、《小花鼓》(劉北茂)、《懷鄉(xiāng)曲》(陸修棠)、《流波曲》(孫文明)等均是膾炙人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樂曲,他們的演奏更是為人民群眾所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