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9月21日電題:廣西彩調:活躍在鄉間田野的快樂劇種
作者周利朔蔣豐慧歐惠蘭
潘玉芳背著道具爬山,餓了就摘野柿子吃,七八個小時后才到桂林市永福縣廣福鄉德安村。在黑暗中,潘玉芳看見村民自帶板凳挑燈,等待演出開始。
那是20世紀80年代,永福彩調團徒步赴偏遠村屯唱戲。如今永福縣有86支業余彩調隊,一年四季活躍在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
6月21日,廣西桂林市永福縣城上演彩調傳統劇目《三看親》。中新社記者蔣豐慧攝
說一出家長里短民間事,唱一段詼諧幽默俚語詞,奏一曲明快活潑生活調,便湊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廣西彩調。這是喜慶節日里廣西民眾心中必不可少的“戲肉”。
彩調在發源地桂林永福縣羅錦鎮已傳唱400余年。像潘玉芳一樣,74歲的林你全隨戲班走街串巷,扮演了近50年的丑角。
“在彩調劇目里,許多事兒都是丑角挑起來的,哪一個班子都要有丑角。”在林你全眼里,丑角是彩調的“靈魂”,為了詮釋好自己的角色,他經常白天做工、晚上練戲到半夜。
每逢農村廟會、過年過節、喬遷、過壽等喜事,林你全的團隊常被邀請演出。他說,自己最忙碌的情況下,能從大年三十唱到二月天。
“生于草根”的彩調曾經“破圈”。20世紀60年代,廣西彩調劇《劉三姐》轟動全國,海內外巡回演出1000余場次,與同名電影一起風靡至東南亞地區。
6月21日,廣西桂林市永福縣城,彩調《劉三姐》表演片段。中新社記者蔣豐慧攝
彩調劇融合了廣西山歌文化,以襯詞的運用烘托喜慶氣氛,更易于觀眾理解。2005年,新版彩調歌舞劇《劉三姐》開啟美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演出,反響熱烈。
“2008年我們在美國演出,觀眾盯著雙語字幕聚精會神地看,還在表演完找到我,說彩調劇《劉三姐》就像他們的音樂劇。”該劇導演、編劇龍杰鋒對中新社記者說,“有一次在泰國演出時,對方也出了個‘劉三姐’和我們唱。”
“還有每次出國演出,對歌那一幕都很熱鬧,不少年輕的華僑華人,穿著我們的表演服飾上去對山歌,”龍杰鋒說,當想合唱的觀眾太多,還要分場次讓他們一起上臺表演。
“接地氣”的表演風格也讓民間彩調業余劇團遍地開花。據龍杰鋒介紹,僅河池宜州地區就有190多個業余彩調團。
2022年3月16日,桂林永福崇山研學基地學校的彩調課老師正在傳授彩調傳統技藝“雙手絹花”和“矮步扇花”。劉玉婷攝
近年來,廣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建設彩調劇種數據庫,并在音樂、服裝、燈光、舞臺等方面進行創新。廣西戲劇院新作彩調劇《新劉三姐》,講述壯鄉當代女歌仙“姐美”與搖滾青年“阿朗”以歌定情的故事,不僅融合流行音樂、歌劇,還體現電商等時下元素。
7月12日,民眾在桂林市區街邊拉唱彩調自娛自樂。中新社記者蔣豐慧攝
在桂林路邊的一株桂花樹下,一出自娛自樂的彩調劇照常在街角上演。91歲市民劉永才和票友們拉上二胡,唱起彩調《十月花》:“正月里來正月花,紅燈綠彩掛滿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