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老人街頭高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二胡老人街頭高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揚琴啊! 我從小就練揚琴。練二胡的人太多了。樂隊里,揚琴和二胡同樣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會揚琴的人很少,所以進樂隊的可能性較大。揚琴在樂隊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就像樂隊指揮,一直在演奏,一直在打拍,但沒什么獨奏的時間,主要是伴奏的。揚琴很好上手,音色好,而且適合表達歡樂的感情。揚琴100多根弦,斷幾根不成問題。但是揚琴的踺子如果斷了,那就徹底完了。 二胡競爭激烈,連街邊的大叔也會來上兩段。但是二胡好攜帶,比起揚琴那是方便的多的多了。二胡音色沉郁,適合表現悲傷的感情。二胡的弓是馬尾做的,斷上幾根不成問題,但是弦斷了哪根都能要了命。二胡是獨奏伴奏都可以的樂器。 不管怎么樣,學哪個樂器都要吃苦。一旦學好一個,再轉任何一個都很容易,因為你已經具備了樂感。我現在正在練黑管……反正比我練揚琴時簡單多了。
阿炳的二泉映月當年就是用一把二胡來拉的。阿炳出生在無錫農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少年阿炳到無錫一道觀討生活,在道觀的法事活動中常常用民樂助陣,道教音樂滋養了阿柄,他逐漸精通二胡、三弦、琵琶等民樂,當年他就是用一把裝了絲弦弦線的二胡拉了二泉映月的.。
解放前有一亇民間藝人叫阿炳的,自拉自唱創作了一首二胡獨奏曲,起名叫依心曲,旋律十分優美,解放初期二胡專業人士把這首曲子給阿炳錄音錄了下耒,并寫成譜子,加了曲名叫二泉映月,一直流傳至今,現是世界聞名的不朽之作。
錯。《二泉映月》,是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祥哥的態度是支持。
這個問題有兩個角度值得討論,一個是從教育方式的角度討論,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再一個是對街頭藝人應該如何看待。
從教育方式的角度說,你可以找出N多個理由反對,但也有N多個理由可以支持。只要是街頭賣藝掙狗糧的行為是孩子愿意的,發自內心、心甘情愿的,再加上家長的協助,就沒什么問題。好處多多:鍛煉膽量是肯定的,還可以提高適應社會、人際交往能力,提升他的自立自主能力等。
從街頭藝人的角度說,我們該如何看待,如何管理,倒是需要我們好好討論的。
總體而言,國內的城市對街頭藝人的管理還是比較模糊的。街頭藝人管得好,會成為一道城市風景,會成為一張宣傳城市文化的名片,不管別人怎么看待,街頭藝人這一特殊群體依然在那里存在,對于街頭藝人的管理如何規范?如何推進?如何幫助街頭藝人圓掛牌上崗的夢?如何讓街頭藝人真正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文化風景線?這是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重視的議題。
臺北為了推動街頭藝術健康發展,2005年,臺北市公布68個公共空間作為“街頭藝人表演場地”,其中包括公園、廣場與部分景點。與一般公共空間不同,要進入表演場地,就必須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使得表演活動有規可循。
悉尼:街頭藝人是受政府監管的正式職業,這些人往往身懷絕技,每年的澳洲達人秀以及其他綜藝電視節目中都有很多從街頭走上熒幕的藝人。同時,賣藝人需要填寫稅號以備交稅。有趣的是,澳大利亞有的城市非常鼓勵街頭賣藝,而有的城市則非常謹慎,每年只發放5張許可證!
倫敦:街頭藝人執照的獲取相對寬松,但是也有一些限制性的行為準則,例如風笛和電吉他“被勸阻使用”,因為可能會擾民。
上海:2014年10月25日,8名獲得資質證書的街頭藝人持證“上崗”。
深圳:2015年4月1日起,深圳街頭藝人抽簽派位到固定區域進行表演。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老人街頭高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老人街頭高手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下一篇
當京胡遇上二胡,京胡 京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