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漯河二胡打金枝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guān)介紹漯河二胡打金枝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其一豫劇和曲劇在唱腔上存在很大區(qū)別,曲劇常常以悲壯凄涼,輕柔婉轉(zhuǎn)為主,悲劇居多,比如說我們常見的《陳三兩爬堂》、《劉全哭妻》等。而豫劇不同,豫劇唱腔多變,有豫東調(diào),豫西調(diào),祥符調(diào),沙河調(diào)之分,既有《打金枝》《劉墉下南京》的高亢有力,又有《清風亭》《程嬰救孤》的悲壯凄涼。
其二豫劇和曲劇在演奏樂器上也有很大差別。最主要的是豫劇的演奏樂器主要以板胡為主,而曲劇演奏樂器主要采用的是曲胡這兩個樂器的區(qū)別非常之大,如果你還是區(qū)別不開,建議你聽下張付忠的曲胡演奏《大起板》聽上兩遍,你一定可以把曲劇和豫劇給區(qū)別開來。當然除了這兩種樂器之外,其他的樂器的差別不太大,都有二胡,古箏,笙,司鼓,電子琴等。
一個晚上,兩小時,從龍應(yīng)臺的大學演講,聽到了丁果仙的晉劇《空城計》。探挖記憶的深處,一段一段的往回找。
今晚聽的演講是《一首歌·一個時代》,龍應(yīng)臺講了她的啟蒙歌曲,視頻時間不長,我的感觸不少。一首經(jīng)典的歌,能帶給一代人很大的影響,有心靈的撫慰和情感的依托,甚至更多,它像種子,生根發(fā)芽,滋生柔軟美好的火花。
羅大偌說:音樂是一種潛意識。
懂音樂的人,自然對它有深層的理解,普通人只聽得悅耳。如果不是龍應(yīng)臺把一首歌分析的那么到位,我對喜歡的音樂從沒有過思考,只是拿來聽,從不探究為什么喜歡。
龍應(yīng)臺問,你的啟蒙歌曲是哪一首?
我想到兒時的《丟手絹》,但好像可以再往更小,我想到那時候家里沒有音樂設(shè)備,唯一可以聽音樂的,就是一個收音機。五、六年級時,我會來回推動一個小輪子,收音機上調(diào)臺用的,去搜歌曲,聽完一個臺,再換一個臺。
記憶好像一段一段被打開,我忽然想起奶奶最愛聽的《空城計》,對,就是它,緊接著丁果仙三個字闖入腦海,它是在我更小的時候,聽了好多年,因為收音機的臺總會放。它像龍應(yīng)臺的《四郎探母》,給我不可磨滅的音樂啟蒙。
所以我也特別喜歡黃梅戲,喜歡京劇的人物造型,喜歡臉譜,期待有朝一日,來個貴妃醉酒的扮相。這應(yīng)該就是羅大佑說的潛意識!
于是,在王愛愛的精美唱腔表演下,又聽《打金枝》,都是奶奶的最愛。如果不是龍應(yīng)臺,可能這輩子我都不會去聽名段《打金枝·勸宮》,因著兒時的記憶,曲調(diào)流轉(zhuǎn)綿長,字字句句隨著拉扯的二胡重回腦海,如此熟悉。奶奶講過郭子儀,講過打金枝的故事,想不到,四十年后,我在重溫!
龍應(yīng)臺說,歌是有腳的,它走自己的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漯河二胡打金枝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漯河二胡打金枝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