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阿炳用過幾把二胡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阿炳用過幾把二胡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阿炳,男,原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出生在清末,生活在解放前的軍閥混戰(zhàn)和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去世。
1933年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創(chuàng)作《聽松》。1939年創(chuàng)作《寒春風曲》。阿炳現(xiàn)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diào),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1950年12月4日病逝,終年57歲。
阿炳是民國時期的人。
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即阿炳,出生于無錫。是中國杰出的一位民間音樂家。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jīng)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jié)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聽松》、《二泉映月》和《寒春風曲》三首。
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即阿炳,出生于無錫市,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是中國杰出的一位民間音樂家。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jù)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風靡全國
阿炳是我國著名的民間藝人和二胡作曲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動聽的二胡曲子,流傳下來的三大名曲是聽松,二泉映月和寒春風曲。聽松作于1939年,它歌頌了中國人青松般高潔的民族氣節(jié)。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抒發(fā)了阿炳飽嘗人間辛酸受盡凌辱的憤懣、怨恨之情,又表達了他倔強的性格和對新生活的憧憬。
寒春鳳曲旋律剛勁、明朗,色彩多變,藝術風格獨特、新穎。
阿炳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二胡曲,流傳下來的三首名曲是《聽松》、《二泉映月》和《寒春風曲》。
一、《聽松》
《聽松》作于一九三九年,全曲由三個段落構成,并有引子和尾聲。引子中有兩個動機,第一個動機(第一小節(jié))象是怒吼,第二個動機(第三、四小節(jié))象是嘆息。整個引子蒼勁有力,激情奔放,情緒逐漸高漲。
二、《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中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了“纏達”曲式,淋漓的表現(xiàn)出反復傾訴也傾訴不盡的滿腹話語。
三、《寒春鳳曲》
《寒春鳳曲》據(jù)阿炳講來源于道家失傳了的《梵音》。 此曲旋律剛勁、明朗,色彩多變,藝術風格獨特、新穎。
阿柄沒出名歌,他出名是二胡曲。
阿炳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二胡曲,流傳下來的只有《聽松》、《二泉映月》和《寒春風曲》三首。阿炳留下的這僅有的三首二胡曲,都不能只依據(jù)其標題而望文生義、穿鑿附會的去理解。
阿炳本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母親與道士珠胎暗結,生下了他。父親是雷尊殿的道士華清和,母親則是一個寡婦。實際上,阿炳是兩人偷情所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阿炳用過幾把二胡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阿炳用過幾把二胡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