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山東曹縣二胡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山東曹縣二胡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河南省是戲曲大省,在這幾百年間,曾經有近80個劇種先后在河南境內流行,但是由于改朝換代,常年戰亂,新中國建立時只剩下了八個劇種在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鼓勵戲曲文化發展,到了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的時候,參加演出和觀摩的劇種已經達到了23個。
上世紀80年代初,經過統計河南省有專業劇團演出的劇種有20個,即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邦、大弦戲、柳子戲、二夾弦、五調腔、四平調、落子腔、墜劇、道情戲、柳琴戲、河北梆子、山東梆子、京劇、漢劇、蒲劇。
在此之前,昆曲、評劇、越劇、羅戲、土二黃、八調腔、豫南花鼓、眉戶戲等也曾一度有過專業劇團,但是現在已經變為業余演出。此外,仍然有業余演出活動的,還有卷戲、五音戲、花籃戲、揚高戲、秦腔、上黨梆子、黃梅戲、豫東花鼓、丁香戲、蛤蟆嗡、梨黃、灶戲等12個劇種。
也就是說,到現在河南境內仍舊存活的劇種共有35個。
但是最主要的劇種就三個,即豫劇、曲劇、越調。
謝謝邀請,我來說下。
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里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采的戲劇種類,在河南戲劇園地爭奇斗妍。
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到了80年代,有專業或業余劇團演出的戲曲劇種仍有31種,主要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四平調、柳琴戲、墜劇、豫南花鼓戲、蒲劇、大弦戲、京劇、二夾弦等等。
這些劇種都有屬于戲曲大家族,它們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細細品味,又風格各異,迥然有別。
大體上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地方大戲和地方小戲。所謂“大戲”,就是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這類社會重大問題的劇目,行當齊全,生旦凈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臉、紅臉、為主,豫劇、越調、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戲等就屬于此類。這類戲,都有熱烈、紅火、激昂、明快等特點。
擴展資料:
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起源于河南南陽,分大調曲和小調曲,小調曲優雅婉轉,輕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由于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河南曲劇史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于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后者較活潑。
河南擁有3大劇種和30余種小劇種,也稱為地方劇種。
3大劇種分別是,豫劇,曲劇,越調。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唐喜成,崔蘭田,馬金鳳,閆立品,牛得草等等,豫劇又被分為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和沙河調。豫劇的代表劇目有《花木蘭》、《穆桂英掛帥》、《三哭殿》、《桃花庵》、《秦雪梅吊孝》等。
曲劇在河南也稱為曲子戲,代表人物有馬騏、張新芳、王秀玲、海連池等,代表劇目有《寇準背靴》、《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等。
越調代表人物有申鳳梅、毛愛蓮、何全志等,代表劇目《收姜維》、《白奶奶醉酒》、《李天寶吊孝》等。
30余種小劇種包含
大平調、懷梆、懷調、宛梆、大弦戲、落腔、太康道情、河南墜子、四平調、二夾弦、柳琴戲、蒲劇、羅戲、卷戲、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等等。小劇種同樣具有各自的特色,擁有自己獨特的演唱特點,為河南戲曲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這些劇種中,也不乏有瀕臨失傳的,為保護這些稀有劇種、小劇種,讓他們有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宣傳是第一要務,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在2017年11月份,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有河南省文化廳和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舉辦了“唱響新時代——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
河南地居中原,是人口文化中心,很多方言,飲食,習俗,戲曲,習慣大都是以河南為中心逐步擴散的,單單戲曲,有曲劇,越調,柳琴戲,河南梆子(豫劇)四平調,道情,墜子,琴書,豫東大鼓,豫東蓮花落,豫東琴書等等曲藝說唱形式, ,,,,,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山東曹縣二胡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山東曹縣二胡音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