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阿炳的二胡水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阿炳的二胡水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
幾小節(jié)后出現(xiàn)的主題具有敘述、傾訴和感慨萬千的情緒;
仿佛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人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講述了好久,因此才會不知不覺地發(fā)出這聲嘆息;
樂曲如同在講述一個老藝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的故事,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xiàn)多次,隨著旋律發(fā)展,曲調(diào)變化豐富,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
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強有力演奏更是表現(xiàn)了阿炳內(nèi)心積憤的盡情迸發(fā),人們仿佛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fā)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緊接著,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diào)中進入了結束句,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著、傾訴著……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jù)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風靡全國。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xiàn)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作品獎”。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nèi)外的優(yōu)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chuàng)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創(chuàng),也由他親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他二胡藝術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cè)嵯酀⒏腥酥辽睿耖g音樂修養(yǎng)廣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該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并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xiàn)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jīng)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如切分弓、顫弓、頓弓、提弓、小抖弓、斷弓等。
阿炳,男,原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出生在清末,生活在解放前的軍閥混戰(zhàn)和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去世。
1933年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創(chuàng)作《聽松》。1939年創(chuàng)作《寒春風曲》。阿炳現(xiàn)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diào),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1950年12月4日病逝,終年57歲。
阿炳是民國時期的人。
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即阿炳,出生于無錫。是中國杰出的一位民間音樂家。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jīng)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jié)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阿炳的二胡水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阿炳的二胡水平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