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近現代作品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二胡近現代作品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光明行和姑蘇行是兩個不同的曲子,光明行是二胡名曲,是劉天華先生所做,光明行是我國近代民族音樂中一首獨特的,極富民族韻味的,具有進行曲風格的優秀二胡作品,表現了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精神,鮮明的節奏感,剛柔相濟,有一種剛勁而流暢的熱烈情緒,所以說光明行是二胡名曲。
二胡 是近代才更名的。它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是漢族的傳統樂器。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二胡是唐朝的少數民族發明的,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吹奏樂器:笛、簫、嗩吶、笙、管子、土良、塤、陶笛、排簫(少數民族:巴烏、侗笛、葫蘆絲、蘆笙等)
彈撥樂器:琵琶、柳琴、揚琴、月琴、三弦、阮、箏、古琴、秦琴(少數民族:伽倻琴、熱瓦普、冬不拉、札木聶、獨弦琴等)
拉弦樂器:二胡、高胡、中胡、板胡、大胡、京胡、墜胡、擂琴、四胡(少數民族:馬頭琴、馬骨胡、艾捷克等)
打擊樂器:大鼓、缸鼓、定音鼓、小鼓、排鼓、大鑼、铓鑼、小鑼、云鑼、大鈸、镲、板鼓、云板、梆子、木魚、碰鈴(少數民族:手鼓也叫達甫、銅鼓、長鼓、象腳鼓、薩馬依、霸王鞭、納格拉等)
以上是大部分中國的樂器。希望能給你參考提示。
《第一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根據云南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樂曲采用了西方“狂想曲”的體裁形式,以單樂章多段體的結構,由引子、行板、快板、廣板、華彩、急板等多個段落組成。它通過各種不同色彩和弦的交替運用,以及少數民族音樂主題的發展變化,展現了祖國邊陲的旖旎風光和人們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的盛大場面。作品以濃郁的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結合近現代作曲技巧,并在二胡的演奏技法上創造性地運用了敲琴筒、擊琴皮等新技巧,拓寬了二胡的表現力。此曲曾獲過全國音樂創作比賽大獎,在二胡的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近現代作品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近現代作品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