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聲音階宮商角(jue)徵(zhi)羽、唱成、用七聲音階關系來看看五聲音程的關系為:大二、大二、小三、大二、變成從低到高分組排列便出現i、這樣的i都稱骨干主音。所謂"主",就像籬笆墻一樣,主樁為骨干音、為穩定音,而那些組成籬笆的竹桿4和7即為不穩定音。在音樂發展中產生了七聲音階,在35小三度之間加了4音,34就成了小二度,45就成了大二度。在6i小三度之間加了7音,而67成了大二度,而7i便成了小二度。理論上用清和變表示,在弦樂古琴古箏二胡的演奏中,綽注技法就是上滑下滑時從6滑到i音,其實五聲調式中就有了4和7的音級,通常加入4和7音后的旋律更加有柔美的色彩。
2??到了明朝的數學家就將五聲按照弦段的振動次數均分成十二平均律,而且同振頻倍數的音極諧和。西歐人把這十二個音就制做了七大組88個獨立的鋼琴鍵音。這讓外行人望而卻步,其實五個黑鍵即為五聲音階,與七個白鍵組成十二個半音,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得到每個相鄰的鍵就是半音關系,而且每個鍵都可做一個調號(要用到黑鍵時可以在曲譜上標注#b號)。
3??由于共有七組同音名CDEFGAB而不同音高的唱名,就可以采用首調唱名法,即是每個鍵都可以作1音唱,其順序即由該鍵上行、如下行。所謂轉調、實際上是整組音程同時移高或移低幾度,理論上叫"解決"。你可以先在紙上排列i、如果將它整體移高純五度,就寫出上下兩排對齊,發現后面兩音的音程不對應,如果把5降半音寫上b號,弾黑鍵就聽起來還是i的全全半全全全半關系。只是整體音級都提高了純五度,這就是轉調后音高變了,音域跨度要與人聲音域相結合,旋律音程的度數關系就變、最后把解決好的音符寫到五線譜的固定唱名的線和間上、這就是轉調后的記譜。
4??為什么一聽到日本的歌曲就知道與中國的味道不同?因為我們祖先是從五聲調式開始的,比如組成旋律音程關系:i、2356i2、356i23,你若將它們上下對應后,其音程度數就對不到,這樣轉調后即使音名一樣,但是唱名和音高及旋律音程度數關系就都變了。比如《好一朵茉莉花》就是我國典型的五聲調式,曲中沒有4和7音。好多民族調式的旋律音程都是用分解和弦音程編出的不同旋律,比如135和弦再轉位變成35i、將這些分解出來的音組成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旋律音程時,就有了音程之間大小音距。練過二胡五聲音階的人都知道D調15弦的、C調2356i、G調?音距不對應、比如《江河水》bB調與C調轉換只差一個大二度,(內空弦作3或作2唱),由于升高或降低了兩度音高,旋律中的音程度數關系就變了,即使還是一樣的唱名,讓人感覺到還是我國民族特色的風格。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