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走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桌上整齊碼放的一排排樂器組件,工匠師傅們在各自的操作臺前忙碌著,打磨琴頭、燙制琴孔、打磨琴筒、去脂蒙皮……現場嘈雜而有序。與此同時,在該公司的直播間,一位年輕的女主播,正用一款二胡熟練地進行演奏。在演奏結束后,主播順勢介紹手中二胡的制作材質、音色等信息,也和常規的直播間一樣口播著直播間下單的特別優惠。記者在直播間觀察到,開播不到15分鐘,觀看人數就已翻倍。
一家69歲的老工廠,廠房外層布滿爬山虎,廠房內卻有工匠制作與主播帶貨在同一個空間共存,碰撞出了傳統企業發展的“新和弦”。
“蘇笛”“蘇簫”“蘇鑼”“蘇鼓”……中國民族樂器眾多,以“蘇”字命名的不在少數。蘇州的民族樂器不論從造型還是音色上看都是行業翹楚,始建于1954年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更是行業標桿企業。據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總經理易慧銀介紹,該公司擁有幾十個系列一千多個品種的樂器,是中國國內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企業之一,其中“虎丘牌”享譽全球。“虎丘牌”紅木二胡于1961年獲全國評比“第一名”,奠定了蘇州二胡在國內業界的領先地位,1984年獲得的國家質量“銀質”獎,形成了“全國二胡看蘇州,蘇州二胡看‘虎丘’”的格局。
口碑的煉成并非一日之功,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品牌的積累離不開一代代人的付出。作為傳統民族樂器制造企業,我們制定了詳細的產品標準,從原材料選材一直到產品的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有專門的檢驗。在反復檢驗的過程中,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也客觀提升了每位師傅的技能。”該公司生產部主任馬純武告訴記者,每一把二胡都要經過上百道工序,單單是能拿來做二胡的木料通常就要經過三年的自然風干。經過了聽音選料、精挑細磨、琴筒試音,到反復打磨、上弦、風干等多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把二胡就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聲線。如果試音不合格,還得從頭再來,數月后,才能得到一把合格的“虎丘牌”二胡。
在傳承傳統制作技藝的同時,該公司還著重改良制作工藝。據馬純武介紹,該公司制定了走高檔產品的路線,所有的中高檔二胡產品都采用高檔環保材料,不著色、不油漆,綠色環保。“明年1月1日即將實施一項《樂器有害物質限量》的國家標準,實際上我們已經做到了前面,成為行業引領。”
生產技藝的傳承創新是該企業的“供給側”之基,運營推廣模式的革故鼎新,則是老廠子煥發新活力的“需求側”創新。
近年來,為推動民族樂器制造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蘇州民族樂器的知名度與聲量,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在生產、繼承傳統生產工藝基礎上,利用直播媒介創新宣傳推廣模式,助力傳統民族樂器的高質量發展。
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點和下午2點,直播團隊都會準時在抖音平臺開啟直播。同時,他們也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多平臺布局。據《2022抖音民樂直播數據報告》顯示,抖音直播覆蓋民族樂器種類87種,觀看人次突破61億。“僅在網上下單購買過的客戶就已有近500人,我們也單獨成立了微信群維護這些精準用戶。”直播團隊工作人員左左說,民樂在網上展示、銷售,一方面具有品牌歷史和產品質量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文化故事可講,內容源源不斷。傳播方式的創新也在不斷促進企業銷售模式的迭代升級,將“虎丘牌”與蘇州民族樂器文化更好地傳播給受眾。
除了常規的電商運營外,該廠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與資源優勢,結合古代傳說,推出“十二花神”主題二胡作品;與被喻為“中國二胡皇后”和“民樂皇后”的宋飛等名家推出限定款、聯名款產品;與天貓官方合作,推出跨界朋克風格的民樂產品。據了解,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每年銷售樂器2萬余件,營業額達3000萬元以上,其中70%左右的銷量來自線上。
“作為蘇州民族樂器制作行業的領頭羊企業,我們一定努力打造這一具有蘇州地方傳統文化特點的產業基地。以產業為基礎、文化為依托,努力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和推廣民族樂器,傳承并發展民族樂器這一歷史重任。”易慧銀表示,讓傳統民族樂器制造業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煥發新的光彩,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作為民族樂器制造標桿企業所承載的莊嚴歷史使命,讓蘇州傳統樂器的聲音傳遍世界,傳承下一個千年。
(蘇報融媒記者李浛芃見習記者郭琪羽文/攝/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