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練習小拜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練習小拜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邊山上孤單寂寞的獨往獨來,也有熱鬧得鑼鼓喧天的時候,那便是從前的“新年”,現在叫作“春節”的。
那時我家住在煙臺海軍學校后面的東南山窩里,附近只有幾個村落,進煙臺市還要越過一座東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過年”還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里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壇子里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只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傅和余媽。
父親呢,就為放學的孩子們準備新年的娛樂。在海軍學校上學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還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個。父親從煙臺市上買回一套吹打樂器,鑼、鼓、簫、笛、二胡、月琴……彈奏起來,真是熱鬧得很。只是我擠不進他們的樂隊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親給我們買回來的鞭炮,晚上放些煙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樹銀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歡的還是一種最小、最簡單的“滴滴金”。那是一條小紙捻,卷著一點火藥,可以拿在手里點起來嗤嗤地響,爆出點點火星。
記得我們初一早起,換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們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燭和祭品,這一桌酒菜就是我們新年的午餐——然后給父母親和長輩拜年,我拿到的紅紙包里的壓歲錢,大多是一圓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銀圓,我都請母親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還是從各個農村來耍“花會”的了,演員們都是各個村落里冬閑的農民,節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鋦大缸”之類,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輕人,搽著很厚的脂粉。鼓樂前導,后面就簇擁著許多小孩子。到我家門首,自然就圍上一大群人,于是他們就穿走演唱了起來,有樂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聲不斷。耍完了,我們就拿煙、酒、點心慰勞他們。這個村的花會剛走,那個村的又來了,最先來到的自然是離我們最近的金鉤寨的花會!
童年的春節是一段充滿歡樂和溫馨的時光。家人團聚,親朋好友相聚,共同品嘗美食,觀看花燈和煙花,一起玩耍遛彎,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尊重傳統文化,增強了家庭凝聚力,并積累了美好的回憶和成長的經驗,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社交能力都是極其重要的。
歇后語是一種語言藝術,充滿風趣,融灰諧、幽默、諷刺與一體。寓意深刻。有的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整理如下:
豬八戒照鏡子一一里外不是人。
頂著石頭耍獅子一一出力不討好。
買糧去不帶口袋一一存心不量(良)。
雞娃叫鳴一一驚罐罐。
王婆賣瓜一一自賣自夸。
十一個人站了兩行一一人五人六。
森林里練飛刀一一亂扎樹(勢)。
騎驢看戲本一一走著瞧。
胸前掛苦膽一一心苦了。
1、孫悟空上天——慌神
2、老虎拉車——亂套
3、刷子掉了毛——有板有眼
4、玉皇大帝放屁——神氣
5、狗拱門簾——全憑這張嘴
6、冰塊掉進醋缸里——寒酸
7、老太太吹口哨——嘴不把門
8、葫蘆瓢撈餃子——滴水不漏
9、炊事員行軍——替人背黑鍋
10、曹丕的錢——未必(魏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練習小拜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練習小拜年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