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泉映月二胡獨奏阿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二泉映月二胡獨奏阿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阿炳,男,原名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
1933年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創作《聽松》。1939年創作《寒春風曲》。阿炳現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阿炳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阿炳是無錫人,疫情前我到無錫惠山還看到了阿炳的墓,也聽說了阿炳的身世。阿炳從小非常喜歡音樂,受到當地小山歌、長篇敘事歌、灘簧、絲竹樂的熏陶,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復雜、技法多變的梵音,對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經常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的演奏活動,而立之年后,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生活潦倒,隨后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眠,再到后來便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
底成的生活讓他經歷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說新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黑暗,這才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蘇無錫人。后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
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后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并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創作的。并直至流傳到今天。
這支曲子哀婉動人,纏綿悱惻,聽起來讓人欲哭無淚。這是瞎子阿炳生活的寫照,也是他向往光明憤怒的吶喊。在舊社會,瞎子阿炳受了很多苦,對舊社會的控訴,和對新社會的向往,都在這只曲子里如泣如訴的向我們傳達了他的情懷。
回答:《二泉映月》——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或者(他愛那伴他一生的二胡,他愛那波光粼粼的太湖,他愛那呵護他的父親,他愛對他恩重如山的師傅……)編后語: 對于您的問題我已經做出回答,如果有不足,請你多多指點!
瞎子阿炳一出生就注定了他漂泊不定的命運,一生苦楚,貧病交加。從他雙目失明開始,經歷了眾多痛苦、絕望、無助的時刻,當他流落街頭,嘗盡生活的苦楚后,他的音樂在凄風苦雨中被醞釀出來,人生的悲愴,終化為這一聲聲綿長的曲調。阿炳的音樂充滿了生活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引起了無數聽者的共鳴,讓他們落淚的亦是他們自己的人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泉映月二胡獨奏阿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泉映月二胡獨奏阿炳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