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生,憑借一把小提琴
幾乎“拉”遍了校園大大小小的活動
還在悉尼歌劇院獨奏,獲得國內外專家贊揚
她叫賴思雨,浙江工商大學財會學院大二學生,今年22歲。
聽賴思雨拉小提琴,仿佛在安逸的森林里漫步,這個被稱校園版“帕格尼尼”的女孩前不久在香港國際音樂節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很好的觀眾緣,還出訪德國、奧地利、捷克的莫扎特音樂節……
4歲開學,把拉提琴當成拉箱子
初見賴思雨,簡單的襯衫搭配白色背帶褲,一副透明邊框眼鏡,咧嘴一笑,簡單又俏皮,看似一個假小子。
提起小提琴,賴思雨像是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嘴角上揚,眼睛里不自覺流露出欣喜,語速也會隨之快起來。
“一開始并沒有那么喜歡拉琴,剛開始就以為是拉箱子。”說到這,賴思雨哈哈大笑,“記得當時媽媽的一個朋友來家里玩,問我要不要拉小提琴,那時我才4歲,哪知道什么是小提琴,以為和拉箱子一樣,想想應該就是比誰拉得快,于是就一口答應了學小提琴。”
學了之后才發現,不是力氣大拉的快就叫小提琴。賴思雨在媽媽的鼓勵下,慢慢地開始練習小提琴,時間久了,便越發感到缺琴不可。
“小提琴就像是另一個我,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每每演奏起旋律,像是講述著屬于我的故事。”賴思雨說。
前幾天,賴思雨在競選學校的“商大之星”,得到不少學弟學妹的點贊,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她笑著說,那很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高二時,賴思雨就登上了悉尼歌劇院獨奏,“你站在舞臺上,整個劇場只有一束光打到你身上,你的眼里只有琴和弓,人琴合一,那種感覺真好!”
在拉提琴的路上,賴思雨獲得了大大小小省級及以上獎項近20個。她坦言參加香港國際音樂節沒想到自己會拿浙江賽區大學組第一名,但這一路走過來她得到很多關心和感動。她也十分珍惜每次比賽,因為比賽她學習到很多音樂知識,也認識了很好的音樂導師和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18年小時,換了5把琴
“你能想象,學了8年小提琴,卻不識譜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賴思雨說,她學拉小提琴這18年,走了不少“彎路”。
賴思雨出生在麗水,她說,“當時縣里大概只有一個小提琴老師,并且還不是專業老師。”
“老師不教譜,每次上課,她拉一段旋律,要我記住,回去自己試著拉。”賴思雨說,她就是聽著旋律,拉了8年。“那時候,我總覺得小提琴和二胡沒什么區別,拉的都是一些老曲子。”
正式接觸到專業的小提琴老師時,賴思雨已經12歲了。
“那是痛苦的階段,專業老師的高標準和新要求,與8年來學的完全不同。”賴思雨說,“那時候,我完全屬于不會拉琴的狀態。姿勢不對,為了改姿勢,我把尺子用繩子繞著,綁住手腕,使自己保持正確的手型。”
這一改,就是三年。
“是塊獨奏的好料子,要是早點送來上海音樂學院讀高中,必成大器,現在有些晚了。”賴思雨說,當時老師帶她去上海,向一位小提琴家求學的時候,得到這么一句話,一下子她失落了,成為小提琴獨奏家是從小的愿望,她不會放棄,依舊每天堅持練習。
每天2小時,18年,共小時,她整整換了5把琴。
賴思雨說,每天2個小時的練習時間是雷打不動的,從業余走向專業,提琴在她身上也烙下了歲月的繭子。她的脖子上有一塊因常年練琴形成的疤痕,她把這個疤痕稱為“琴吻”。
眼看就要大三,面臨畢業。賴思雨想在畢業前完成ACCA注會師的所有考試。對于未來,她打算出國讀研,繼續深造音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