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1月24日,在慶云縣徐園子鄉劉貴村,村民王洪濤和幾位伙伴身著戲服,練習哈哈腔劇目,熱鬧的場景吸引了村民,小孩子紛紛模仿他們的姿勢。“受疫情影響,劇團無法對外演出。”雖然有些遺憾,但是王洪濤依舊積極面對,他說:“一日不練三日空,趁著春節前的空閑時間,我們在村里的文化廣場排練,也教教村里的孩子。”
今年54歲的王洪濤學唱哈哈腔已有40余年,是劉貴哈哈腔的第四代傳人,亦是省級非遺劉貴哈哈腔代表性傳承人。近日,他入選了第五批德州市鄉村之星·鄉村文化人才。
哈哈腔,是一種腔調高亢的地方劇種。表演風格樸實,敘述性和說唱性較強。劉貴哈哈腔,因主要傳承于徐園子鄉劉貴村而得名。劉貴哈哈腔的樂器以二胡、四胡和月琴為主,演唱時,先說詞,后拉樂器,易于觀眾理解和接受。劉貴哈哈腔的喜劇風格十足,深得觀眾喜愛。
2014年,王洪濤出資購置設備行頭,帶領王立春、王洪青、王建霞、李煥莉等人,利用農閑及節假日免費為鄉親們演出。2019年,他組織成立了慶云縣劉貴哈哈腔劇團,在他的帶動和感染下,劇團人員由一開始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20余人。
目前,劉貴哈哈腔劇團先后整理劉貴哈哈腔劇目20余部,創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劇目3部,參加送戲下鄉、各種公益演出共200余場,開設免費培訓班10期,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25次,為8000余人次學生演出。“哈哈腔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在我們的堅持下,能夠影響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哈哈腔的隊伍中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王洪濤說。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賀瑩瑩通訊員郭慶萍楊戈報道)